狷_狷怎么读_狷怎么读音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三篇“ 子路篇 ”,本章主要充分体现了孔子在人格问题上追求完美的对等关系定义。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言必信,行必果”,文中提到子贡前来问孔子,怎样才算得上是“士”。

“士”是当时那个时代贵族中最低等的身份,而后来“士”又被用来形容有学问的人。

“士”本来只是一个头衔,但在孔子看来,成为“士”,人格这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当了这个官,就真称得上是“士”。

子贡连续问了几次成为“士”的具备条件。

孔子回答了几个等次,首先是要有羞耻之心,懂得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辜负君主。

其次是在乡里乡村能得到长辈兄弟和同乡们的赞许。

再次是说话必定有信用,做事必定有结果,虽然这种行为是固执己见不管是非的小人,但也算得上是次一等的“士”了。

孔子这些话,明显就是针对子贡的个人情况来回答的,子贡不仅是一个外交家,更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做生意的品行,性格也比较傲慢。

所以孔子跟他说的这些话,也是为了提醒子贡。

继续下章,孔子谈交友。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译: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狂狷(juàn):志高激进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

原文解析: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有感解读:

这里孔子跟大家聊如何交朋友,提到了中庸之道。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最好的朋友,就是结交有中庸之道修养的人,中庸之道就是合适的极致,是特别难以遇到的修养。

孔子自己也说,他一辈子也没遇到过拥有中庸之道的修养的人。

孔子说,如果遇不到这样的人,那就结交“狂狷”之人。

“狂狷”是两种不同的人,即“狂”者是积极进取之人,这种人虽然比较猖狂,有时候毛毛躁躁的,这种人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是这种人有上进心;

“狷”者是比较收敛低调的人,这种人没那么激进,但懂得洁身自好,这种人的毛病虽然做事畏手畏脚,但问题是不会乱做事,不惹麻烦。

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不能与合乎中庸的人在一起,那么就选择两种人做朋友吧:一种是积极进取,常常有些冒进的人;一种是做人十分低调,情绪消极低沉,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人。

选择这两种人,也比庸庸碌碌、四平八稳过日子的人强很多。

因为这两种人,前者有勇气,有实干精神;后者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操守和品质。

继续下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译:

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占:占卜。

原文解析: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周易》说:“人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候就会遭受羞辱。”

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有感解读: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有一天孔子举了一例子说:“南方人说了一句话,‘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对呀。”

据现在考证,孔子说的南方人应该是当时宋国的人,那时宋国的人特别多占卜和巫医,所以流传了这么一句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孔子听到这句话后,就跟大家聊这句话说得对呀,随后孔子又说了句“周易”里的一句话。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这句话是要连贯来理解,中间的子曰去掉。

孔子意思是说:“《周易》里有句话说‘人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候就会遭受羞辱’,说得是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要去做占卜了。”

这段话可能很多人不好理解,孔子说做“巫医”这事并不是在推崇“巫医”,而且做“巫医”是一件特别负责的事情,如果没有恒久的耐心,就没法做成这事。

孔子借这话来反映面对生活的态度,做事要有恒心,如果不能一而贯之,什么事做到一半就不做了,最后就会遭人侮辱、被人责骂。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