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语文学科如何突破传统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泾川县丰台镇中学 郭改琴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作为一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新课改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生活?语文学科如何突破传统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语文课堂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局限:教材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缺乏对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
三、教学手段落后: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依赖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难以呈现丰富的文本和多媒体信息。
语文学科突破传统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的开放性就在于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知”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让语文走进生活。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在中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三、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成为上好语文课的助推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课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极大优势。同时可有效解决容量大,课时紧的矛盾。
多媒体手段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多媒体的使用还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解决了语文老师在教学语文课时紧张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很强,很适合个体单独运用,所以多媒体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在课后个别化教学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师,如在“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去登录后去学习,去听优质老师的课,以弥补现实课堂中没有学懂,学通的知识点。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通过登录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这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四十分钟的学习不足。
总之,语文学科突破传统课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多样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