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是摆平了蒙古人,防止后院起火,无怪乎两个手段,一是打击,二是和亲。所谓和亲,就是清朝和蒙古互相通婚,结成姻亲,成为亲家。之后生出来的孩子,一边是爷爷奶奶,一边是姥姥姥爷。这种和亲政策是在清朝实力还不够强大,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策,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的。
清朝康熙年间也不例外。
为了拉拢蒙古草原部落,康熙皇帝将19岁的女儿,远嫁蒙古草原。后来女儿婚后不幸福,最终37岁客死他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公主又是谁呢?
这就是康熙皇帝的和硕端静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为了国家的需要,为了政治的需要,康熙31年,19岁的她,离开金碧辉煌的北京紫禁城,离开北京,远嫁苦寒之地的喀喇沁部,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赤峰的喀喇沁旗,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乌梁罕氏噶尔臧。细想想,19岁今天还是上大学的年纪,看来当年的公主,在这方面,都不如很多今天的年轻人。
虽然老爸给办了隆重的婚礼,有修建了豪华的公主府,安排的大量的侍卫宫女,其中就安排了十家满族人家,和公主一起来草原。但那里毕竟是草原,不是北京。作为皇帝的女儿,也无奈。
康熙曾经三次来到喀喇沁,看望女儿,同时也是敲打喀喇沁部。没有想到,女儿婚后不幸福,公主37岁,英年早逝。
关于公主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驸马噶尔臧,不喜欢公主,常年在外,公主忧郁而死;另一种说法,是驸马常年不在,公主与身边的侍卫好上了,驸马知道后,踢死了端静公主。公主死了,事情闹大了,驸马也不敢隐瞒,赶紧派人告诉老丈人康熙,公主暴病而亡。纸里包不住火,康熙还是知道了其中缘由,为女儿修建了豪华、规模庞大的公主墓。第二年将驸马噶尔臧,郡王的爵位也革了,押到北京,圈禁了起来。圈进10年,一直到康熙61年,驸马圈进至死。最后康熙还是下旨,让驸马和公主合葬。这座公主墓,历经300年,依然还在。这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境内马鞍山脚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时和硕端静公主被安葬于此地,随同公主来蒙古的十家满族人也来这里给公主守墓。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硕端静公主墓园寝坐北朝南,
按中轴线布局,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四柱三门火焰石牌坊一座,牌坊一部分构件丢失,仅存2只石狮子,应该是4只,一个云板,应该是对,中间门上两个横梁中间有一块匾额,上书“克昌厥后”四字,今匾额在喀喇沁亲王府博物馆。
其北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石华表,华表顶上各有一麒麟,今麒麟已移至喀喇沁亲王府博物馆。
再后为龟趺一座,上立蛟龙首“和硕端静公主碑”一通,碑额上刻敕建二字,碑身上是碑文,充满了对公主的赞誉之词。
碑后为享殿,殿后为宝顶,现已无存。和硕端静公主墓地宫出土有“喀喇沁噶尔臧所尚端静公主圹志文”“奉旨合葬”两通石碑,二碑现均珍藏于喀喇沁王府博物馆。
端静公主墓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向后人讲述着300年前的和亲的悲欢离合;向后人诉说着,作为皇帝的女儿无奈和心酸。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