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Gu Yun
今风
韵
“筼筜”一词,感觉很陌生吧?曹毗在《湘中赋》里说““竹则筼筜白,乌,实中,绀族”,就是说筼筜竹是一种白(皮)竹子。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这个词很生僻,但是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来说熟悉的很。比如厦门思明区有“筼筜湖”,被人工筑堤造地演变而来,当地人对这个生僻的词就很熟悉。
再比如,浙江省瑞安市有筼筜桥村,古时村边塘河桥以竹搭建,由此得名,这个地方的人,对“筼筜”这两个字也很熟悉。
这篇笔记,就来学一学这两个字,看看他们到底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翻书走起!
“筼筜”的读音为yún dāng,是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VS
一、读音
①筼字的读音为yún,《广韵》、《集韵》里对筼字的注音为“玉分切,音云”。
②筜字的读音为dāng,《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里对筜字的注音为“都郞切,音当”。
二、含义
《集韵》里对筼字的解释是:竹名。就是说,这是一种竹子的名字,什么样的竹子呢?
《异物志》里说: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土人績以为布。
《异物志》中记载,筼筜是一种生长在河边或湖边的植物,它的茎可以长到几米长,直径在20-26厘米左右,每隔六七尺或一丈就有一个节,当地的居民用这种植物的茎来编织成布料。
《異苑》是一本记载奇异事物或传说的文献,书里提到建安地区有一种叫做筼筜竹的植物,他说这种竹子的竹节里有一种人形的东西,身高大约是一尺左右,大致可以换算为几十厘米那么长,“头足皆具”,“皆具”意味着这些生物头部和脚部都具备,也就是完整的人形,比较奇特的一个记载,想象力到位。
书里内容的虚实先不说,“竹节内有人、头足皆具”等描写,能从侧面佐证《异物志》里关于筼筜竹的描述“长数丈,围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实际上,筼、筜二字含义相同,字书里以竹名释筼,以筼释筜,二者固定组合成词语”筼筜“,用以表示前述高大的竹子。这种现象,应为同义联合,二者同为词根,可合成为词语表达无差别的含义,此时,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忽略不计的。
关于词语“筼筜”的笔记,简单写到这里了,希望笔记帮我巩固新学的同时,也能让你学到知识。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