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学过《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狐狸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就骗乌鸦说你唱歌最好听,快唱来听听吧,乌鸦一高兴,张口唱起来:“呱!”肉掉了,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
当时的我们或许觉得乌鸦真傻啊,自己唱歌什么德行样,自己心里没个数吗,那如果把主角换成唱起歌来“声音比教堂里演奏的风琴还要悦耳”的“金嗓子”,故事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01 听信“花言巧语”的下场,通常都不怎么样
《金嗓子和狐狸》是1959年凯迪克金奖作品。改编自英国中世纪最杰出的诗人杰弗雷·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经典篇章。
故事内容是:
从前,有个贫穷的寡妇,她有一只大公鸡,叫“金嗓子”,“金嗓子”打鸣最靠谱,而且声音比教堂里演奏的风琴还要悦耳。
“金嗓子”长得还很帅气:鸡冠鲜红,城墙一样耸立着;嘴像黑玉;腿和脚像天空一样蔚蓝;指甲比百合花还要白;羽毛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有一天,“金嗓子”梦见有一只像猎狗一样的野兽抓住了他,要吃掉他,为此吓得呻吟出声。却被鸡夫人一顿贬斥。
没想到,梦中的悲剧真的发生了!——森林里有只狐狸早就盯上了“金嗓子”,这天,他“偶遇”“金嗓子”,他说:“我到这里来只是想听你唱歌,因为,说真的,你有像天堂里的天使一样悦耳的嗓音……”
他还说道,他认识“金嗓子”的父亲,“金嗓子”的父亲唱歌时总是闭上眼,踮起脚,伸长脖子。
接着狐狸迫不及待地央求“金嗓子”:“快唱吧,先生,发发善心吧,让我们来看看你是不是能唱得和你父亲一样好。”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那只骗过乌鸦的狐狸,当初也是用这种恭维话来骗乌鸦的。
“金嗓子”上当了,他闭上眼,踮起脚,伸长脖子唱起来,狐狸扑上去,叼住“金嗓子”的脖子,往树林里跑去。
母鸡们吓坏了,发出惨叫,寡妇听到母鸡的惨叫,跑出来追狐狸。接着,整个山谷里的动物都跑出来追狐狸。
这时,狐狸嘴里的“金嗓子”虽然很害怕,却想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
他对狐狸说:“先生,如果我是你,我会说‘回去吧,你们这些傲慢的农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都会吃掉他,千真万确,而且用不了多久。’”
“千真万确,”狐狸回应道,狐狸一张嘴,“金嗓子”立刻逃脱出来,飞上树去。
这时,两个当事人都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了闪闪发光的“金句”:
“金嗓子”说:
“对于那些在应该睁着眼睛看的时候却闭上眼睛的人,上帝是永远不会让他成功的。”
狐狸说:
“对于那些在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却粗心大意、不管不顾地乱说话的人,上帝会给他带来厄运的。”
02 有一种夸奖叫“捧杀”,有毒!
故事的寓意对于学过《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80后,90后的我们来说,并不新鲜,但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很新鲜。他们自我认知还不完善,还不知道“甜言蜜语”和“花言巧语”真能“捧杀”一个人。
这几年,“捧杀”这个词很流行,然而“捧杀”并不是个“新”词,它一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捧杀”语出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文中写道:“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意思是,有个人善养马,他骑马飞奔在路上,路边的人不停地赞美他的马好,跑得快。众人越夸奖,他越得意,更加快马加鞭,结果把马累死了。
“捧杀”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伤仲永》了。仲永本为天才儿童,是乡邻们跟风似的赞美、宴请以及花钱求诗,让年幼的仲永很是享受,不再学习、精进,最终“泯然众人矣”。
仲永是真有天赋的孩子,得些夸张也是自然。
但现在的孩子,天赋比仲永差远了,获得的夸奖却不比仲永少,为啥呢?用我妈的话说是:“家家就这么一个孩子,眼珠子一样金贵着”。
这样金贵的孩子,哪里舍得批评教训。再说,“刺猬单看自己娃光,黄鼠狼单说自己娃香”,在我们这些老母亲眼里,自己娃挖鼻屎的动作都帅气逼人,夸还夸不过来呢。
还有所谓的“专家”大谈“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各种“甜言蜜语”包围着,听不进一点“不同”的声音。
但结果怎样呢?
我们整天夸“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即便如此,还有家长继续夸:“我儿子(女儿)聪明着呢,只要他(她)肯在学习上用一点心,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拜托啦,别再“捧杀”孩子啦!宫斗剧里,嫡母对付庶子的招数,就是“捧杀”庶子,让庶子没能力与嫡子争斗。
我们对待亲生的孩子,就不要用“捧杀”这一招了。
那可能有家长问了,难道我们不能夸孩子,表扬孩子啦?
当然不是,夸奖还是要夸奖的。
03 “捧”的是品质而不是天赋,“捧”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不要以为所有的“夸奖”都有助于孩子提升自信。
如果父母总是夸孩子“聪明”(天赋),孩子就知道他之所以被夸奖仅仅是因为天赋,而且孩子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价值观是:结果成功就叫聪明,结果失败就叫愚笨。
那么,当孩子遇到挑战时,他会害怕“失败”,害怕被父母说“不聪明”,于是他选择不挑战,保持住目前的“聪明”态势。
因为总是惧怕挑战,孩子反而会变得自卑。
不要表扬孩子的天赋,要表扬孩子的“品质”,比如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意志品质。
在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所著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里,海姆·吉诺特教授引导父母这样称赞孩子:
我们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很喜欢、很欣赏他们的努力、帮助、工作、体谅、创造或者成就。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
下面给出几组海姆·吉诺特博士的称赞示例:父母的“有益的称赞”,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品格得出一个“可能的推论”。请大家感受一下“有益的称赞”和“无益的称赞”(评价性称赞)的区别。
有益的称赞:谢谢你洗了车,它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样了。
可能的推论:我的工作做得不错,我的工作受到了赞赏。
(无益的称赞:你是一个天使。)
有益的称赞:谢谢你告诉我我多找了你钱,真的太感谢你了。
可能的推论:我很高兴我是诚实的。
(无益的称赞: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种描述“过程”的夸赞方式,有利于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品格得出积极的结论,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对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的看法。
如果狐狸不是想“捧杀”“金嗓子”,而是真心赞美“金嗓子”的话,他该说:“听到你悦耳的歌声,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或者“听到你打鸣,我就知道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样“金嗓子”就会得出“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样积极的推论。以后他会打鸣更准时,声音更动听。
从现在开始,停止夸赞孩子的“天赋”,什么“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真漂亮”、“你真可爱”统统靠边站,把夸赞的焦点放在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上。
千万别学这只狐狸的说法方式,亲手“捧杀”自己的孩子。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