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雅凡先生(1876—1938)
不该被忘记的糜雅凡
翟显长
在1938年以前的老毕节城,糜雅凡是才子,是诗人,是松山书院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末科十廪生”之一,是毕节县历史上第一批师范生——1907年由杨绂章等呈请县知事建立的“毕节私立师范讲习所”15名“在堂生”之一,是“淑范小学堂”和“模范小学”集旧学新知于一身的史地课教师,是学校教师“文琴会”通晓各种乐器的活跃分子,是水城县政府的科长,是都匀县和普定县的县长,是毕节糜氏第三次续修祖谱的“分纂兼校正”,是川滇公路建设工程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糜雅凡(1876—1938),名典绪,“雅凡”是其表字,出生于田坝桥犀牛塘书香门第,是毕节糜氏第十六世裔孙。其父糜鸿远(1845—1922),字祝久,岁贡生,学识渊博,有遗著《澹文轩诗集》八卷。糜鸿远大半生教书育人,久游滇蜀,从学者甚众。鸿远年近半百还被云南河口特聘任教,碰巧与其师肖先生同事;肖先生去世后经火化装于木盒,鸿远亲自将其遗骨背回毕节,隆重安葬于本乡,吩咐子孙按时祭祀。鸿远在家族中德高望重,毕节糜氏第三次续修宗谱时,曾拟24字排行,与江苏句容所颁前8字排行连续使用。鸿远在云南从教时,其侄糜子刚(1868—1939,名洁绪,又名乾绪,字馨白,“子刚”是号,“末科十廪生”之一,毕节第一批师范生,多年从教、从军,遗著《寄情吟馆诗草》内外诗集二十余卷,抗日名将糜藕池为其次子)曾作五律《寄怀祝久二叔》一首:
大阮羁昆海,经传绛帐秋。
时逢天宝世,心抱杜陵忧。
朔雪千山积,蛮云六诏浮。
不因侍王母,负笈得从游。
侄儿在诗中将二叔比作晋代“竹林七贤”里的老大阮籍,将二叔忧国忧民的怀抱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杜甫相比,表达自己对像东汉大学者马融一样“经传绛帐秋”的二叔的敬仰和思念,还有因为要侍奉母亲而不能负笈(书箱)从游而深感遗憾。糜雅凡后来聪颖过人,出口成章,能诗善联,多才多艺,一生好学,既有父亲的遗传基因,也与母亲余氏的善教有关。他曾为父母写下这样的感恩碑铭:
追维吾父,品性端方。贡人成均,翰墨流香。蜀滇秉铎,
桃李芬芳。七十八岁,驾返仙乡。勒石为铭,永志不忘。
室人余氏,恒孟之风。持家勤俭,秉性温恭。佐吾成名,
越县追踪。教子成才,电政勋隆。我作诔词,感慨无穷。
十九世纪末,糜雅凡进入城内松山书院学习,先成附生(秀才,在廪膳、增广生之外所取府州县学生员)。1897年编印出版的《松山课士录》中,没有雅凡诗文,但在1901年松山书院改为“求是学堂”前后,雅凡已成为毕节著名的“末科十廪生(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由官府供给廪膳)”之一。松山书院主讲、《松山课士录》总编杨绂章先生,不仅元配夫人姓糜,大儿媳妇也姓糜——绂章长子杨椿林(拔贡,在云南曲靖知府任上去世)的妻子,恰是雅凡的亲姐姐!有点类似“侄女赶姑妈”那样的特殊姻亲关系,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师生关系,让雅凡与公馆杨家及其所创办的学校关系密切。像孟子一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事的绂章先生,不仅是近代毕节公认的“学界泰斗”,还是一名早慧的优秀诗人。其《留真集诗钞》正文第一页第一首五言古风《择交行》,创作于咸丰辛酉年(1861),当时绂章才12岁:
南山有黄鹄,日偕鸾与凰。翱翔云路中,矰缴无惊惶。
一旦随黄雀,飞集藩溷中。弋人从旁来,双双入牢笼。
物各有其类,非类不相如。升天与堕地,端在慎厥初。
回首谓黄鹄,尔勿太伤悲。何不在云中,常偕鸾凰飞?
该诗演绎俗话“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子干假神”,诗人小小年纪便选择“在云中,常偕鸾凰飞”,而不是“随黄雀,飞集藩溷(厕所)中”,绂章洁身自好、志存高远的人生志趣早已立定。“身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行高”,糜雅凡不愧绂章得意门生,从他的这两句“自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恩师对他的深刻影响。我们再来品一品雅凡的言志诗:“诗书礼乐无双士,富贵荣华有几人?一树梅花香晚节,不同繁卉斗芳春。”“梅”“糜”谐音,诗人愿作“一树梅花香晚节”的“诗书礼乐无双士”,不愿同那些只知“斗芳春”追逐富贵荣华的“繁卉”同流合污,而绂章诗集中,紧挨《择交行》的,正好是组诗《红梅四律和人作》!雅凡雅凡,既文雅高雅,又平平凡凡,他的一生人如其名,很好地传承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嘉言懿行良规遗训。
毕节街景(梅朵摄影,下同)
1912年2月,“公馆”杨家三兄弟联合出资创办“毕节私立淑范初级小学堂”于百花山山顶,糜雅凡被聘请为历史、地理教师,培养了秦天真(解放初的贵阳市市长和贵州省副省长)等不少优秀学生。绂章主讲松山书院时,不仅精选唐诗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还编印《松山诗课》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这让糜雅凡、糜子刚等弟子终身受益。擅长诗歌创作的糜雅凡,把文学创作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很快便走出了一条从名士到名师的创新之路。雅凡讲授中国历史,每每板书下列诗句开宗明义: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大清。
在讲授具体课程时,雅帆还不时插入自编的3字韵文,如“削群雄,秦嬴政。统文字,度量衡。修长城,施暴政。历史上,大暴君”等,要求学生抄写背诵。熊伯泉先生教授书法时,常常将糜先生的3字韵文择其一二,写成楷书给学生作习字教材,林慕韩、周稚九等当时的学生,一直到老都背诵如流。由这些学生回忆、背诵、默写,糜先生的史地课教学诗,还有两首流传至今:
写“盘古”的一首——
一万八千岁月长,三皇事迹本荒唐。
初登君位思盘古,首创人伦有亚当。
木衣草食真浑噩,穴居野处太凄凉。
神农五谷伏羲卦,利赖民生姓字香。
(一万八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仅有伏羲、神农、黄帝这“三皇”,其事迹本来就荒唐可笑;东方有开天辟地“初登君位的”的盘古氏,西方也有在伊甸园里“首创人伦”的亚当;人类有过“木衣草食”的浑浑噩噩,也有过“穴居野处”的百般凄凉;神农氏播撒五谷,伏羲氏演绎八卦,才让人民的生存生活有了依赖和保障,他们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写“蜀汉”的一首——
蜀疆千里划鸿沟,王业偏安昼夜愁。
三顾茅庐君德厚,七擒孟获虏颜羞。
夫人有勇将军惧,后主无能宰相忧。
留得祠堂名姓在,鞠躬尽瘁武乡侯。
(蜀国千里疆域与魏、吴边界的鸿沟已经划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业未成,诸葛亮“夙夜忧叹”;先主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恩遇优厚,诸葛亮七擒七纵让曾经的敌人孟获面带羞愧;左将军刘备曾因未来夫人孙尚香尚武勇而心生恐惧,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也让宰相诸葛亮忧心忡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因封“武乡侯”而在“武侯祠”里名芳千古)
两首诗都是中规中矩的七律,押韵、平仄、对仗都工稳和谐,史实叙述简洁明快,论史爱憎分明观点明确,将“盘古”和“亚当”对举还真的有那么点“全球意识”……戴着镣铐跳舞传播新知识,借讲史地来启蒙新思想,糜雅凡老师可谓用心良苦!绂章的父亲——“杨家公馆”第二代主人杨济泉在四川做官时,将起源于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等说唱艺术的“文琴戏”引入了毕节城,改由文人弹唱,简称“文琴”。绂章兄弟三人,青少年时代追随父亲在四川生活学习,自然是“文琴”行家里手。学校教师“文琴”联谊,常常要改编《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等经典里的故事,吹管弄弦,说说唱唱。在这类由杨家主导的“文琴会”中,数“糜氏三兄弟”——糜彦荪(1868—1920,雅凡堂兄,名令绪,“末科十廪生”之一,毕节县第一批师范生,工书画兼音律,任县立女校教员多年)、糜子刚、糜雅凡最为活跃,因为他们都精通杨琴、三弦等乐器的演奏。
大约从1920年起,糜雅凡曾在“杨家公馆”“新公馆”内当过家塾塾师,当时绂章兄弟都已经逝世,“公馆”事务主要由“杨进士”杨汝偕夫人周氏主管。对国文教师糜雅凡在公馆一年多的教学活动,汝偕孙女杨徵华在回忆录《一代园丁 三朝风云》“童年拾趣”一节中有如下传神描述:
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姊妹十多人,到上学年龄的七个,加上大房的继寿八哥(椿林继子,原名延祺,1921年前后到北京读书,后任职于北京四川“聚兴银行”,抗战期间在重庆“金城银行”经理任上病逝),还有马夫老幸的女儿幸文芳一共9人,请了一位亲戚糜雅凡先生来教我们。
糜先生是大伯母(椿林妻)的兄弟,很和善,喜欢作诗,教我们读古书,随着年龄,由浅入深。开始一定是《三字经》,然后《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再后《诗经》《四书》。大、二姐在百花山小学读书,每天晚饭后则来书房,由老师给他们讲《左传》。
我自己从《龙文鞭影》开始。这书四字一句,又押韵,每一句都有典型,很容易背。很快《龙文鞭影》全本读完,都背得出了,然后读《诗经》,每一课都要向先生背书。读完一本要整本地背。但课文先生不讲解,认得字,背得出就行。因此,每天书房内的书声达于户外。因为先生比较和善,所以读了一阵,就想出来玩。有时就预先告诉母亲房里的小丫头,藉故来书房喊我,说上房有事。次数多了,先生也明白小丫头扯油头,就笑着说:“上房又有事了吗?你能做什么事!”但还是同意我出来了。
我们的书房设在大厅东边原来祖父待客的客厅内。室很大,先生的卧室靠里边,其他大半则放五张书桌:两人一张,先生一张。每日一早起床后,必须向奶奶请安,然后到东厢房与先生一同吃早餐。吃完即去书房读书,午饭、晚餐都和先生一桌吃。吃饭时,先生倒是有说有笑,多半和我们讲典故之类的事。饭后又去书房,从没听过午休之类的事。下午写大、小楷,稍作休息。约三点多钟,杨发昌(专门侍候先生饮食起居及书房一切事体的男仆)用大木盘端午点来了——午点多半是米粉、甜酒疙瘩之类。吃完午点,可以放我们出去在厅里玩玩。我们就在大厅里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儿等游戏,先生则抱着一根水烟袋站在一旁看我们玩。约休息半点钟,又要进去高声朗读早晨教的新课。
教了一年多,老师辞馆回家了。过端午时送了我们学生每人一把褶扇,上面写有他自己做的诗。全诗我忘了,只记得其中两句“莳花尚有三弓地,教子犹存几卷书”。先生回家了,我们都有点舍不得。
糜雅凡进“杨家公馆”做国文教师时,已45岁左右。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农历3月18日,在文庙(今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泮池设灵堂,由毛光翔主祭,毕节政军学商界祭奠孙先生,49岁的糜雅凡代表模范小学撰献挽联一副:
朱元璋驱除奇渥温,不闻宪政;洪秀全反对觉罗氏,未竟功勋。溯从前代风云,任石破天惊,哪能使国体更张、民权发展?
美利坚突生华盛顿,摆脱英廷;葡萄牙伊始布拉加,推翻君主。数近世英雄人物,令心旷神怡,最难忘中华元首、粤岭贤豪!
这副曾在毕节城轰动一时的长联,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糜雅凡不同凡响的旧学新知:朱元璋驱逐了元朝统治者(“奇渥温”为蒙古族成吉思汗一族姓氏),不仅没有实行宪政,反而加强了皇权专制;洪秀全反抗清朝统治者,建立了太平天国,却功勋未竟;美国突然诞生了华盛顿,使美国人民摆脱了英国统治赢得独立;葡萄牙从布拉加(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王国后的共和国代总统——该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开始,推翻了君主专制……而追溯从前“任石破天惊”的历史风云,历数近代“令神怡心旷”的英雄人物,都没有一个像孙中山这样“使国体更张、民权发展”的“中华元首、粤岭(孙先生出生在广东香山)贤豪”更令人“最难忘”!先知先觉感知世界进步潮流,强烈反对满清皇权专制,真诚信奉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革命主张……糜雅凡透过挽联所传递的思想火炬,在当时的毕节城可谓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可惜这副挽联直到今天都还没人读懂,留传着几个大同小异的版本,却又都有这样那样的文字错讹!
杨绂章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对联高手,糜雅凡亦然。很可惜,其诗集《雅园诗抄》八卷因时代变迁被毁,我们今天已无缘拜读。雅凡所作对联,除上面所引《挽孙中山先生联》外,尚存下面三副:
1、观音桥石板井糜氏(糜大受妻)百岁墓碑联
灵峰以外双龙地;赤水之西百岁人。
2、挽兄长糜青山联
身入黉宫,克绍箕裘,况廉士优则学,读尽诗书任绳祖;
年逾花甲,尚存伯仲,每忆雁行折翼,今传子季靠何人?
3、挽刘藜青(刘家“大夫第”主人)
回首难忘× + -(乘加减);伤心最怕123。
4、刘殿英(毕节武举人)八十寿辰作
度梁颢(宋人,82岁进士及第)春秋,又差一岁;
祝汾阳(唐朝功臣郭子仪)寿考,快睹六亲。
糜雅凡的联语,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多用典故,切人切地切事,格调古雅而情真意挚!有的“变体”对联还巧妙运用文理学科知识迁移,自出机杼,富有新意创意!诗无达诂,联亦无达诂,限于篇幅,此处不作太多诠释,只谈总体感觉。
糜雅凡不是那种死读呆背四书五经的腐儒竖儒,而是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知识新思想的谦谦君子。绂章先生“立教以存心立品为体,以储经济达时务为用”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糜雅凡。后来他到水城县政府任科长,到都匀到普定任县长,风烛残年又到川滇公路建设工程委员会任职,其学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从教出仕阅历,可以看作是绂章老师经世致用先进教育理念的应有注脚。
民国戊辰(1926)年冬,糜子刚从四川宜宾符江结束川军师部幕僚生涯回到毕节,即被族众公推为第三次续修宗谱的“总纂兼编辑”。1927年孟夏(农历四月),糜雅凡从“荷城”(水城别称)“佐治”(担任县政府科长)回到毕节,也被族人公推为“分纂兼校正”。1929年农历冬月初一,雅凡作《续修家谱序》一篇,其中有这样的文句:“查句容以安汉将军竺公为始祖,传十余世至御八公,其子孙遂历历可考。又十余世而至子义公,于洪武十四年(1381)从军南征,以军功留守毕节,为迁黔始祖。迄今约二十世,户口人丁洵属不少。”(《续修家谱序》)雅凡秉承父亲糜鸿远当年续修宗谱的勤勉精神,取旧谱详加考证,鼎力襄助堂兄等完成家族续谱大业。
《糜氏宗谱》中收录的糜雅凡晚年照片:目光仁爱深邃,笑容和蔼平易,一顶黑纱帽遮掩满头白发,大耳短须,鼻梁挺拔正直,布纽扣厚实短衫……一副悲天悯人虚怀若谷的仁者智者气象!在都匀任县长后,雅凡又任普定县长。他为政清廉,严于律己,看不惯官场腐败,便辞职返乡,归隐田园。“(川滇公路)为国家至急至巨、关系存亡之重大建设。当前外患窘迫,国家以征役派款于人民,人民冒死扶伤以应国家之征缮……”1938年2月,国民政府电令川滇黔三省火速开工修路,限期完工,“违限以军法论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雅凡毅然出任川滇公路建设工程委员会常务委员,风餐露宿,尽职尽责,不幸在任上辞世,而此时“抗战生命线”川滇公路尚未全面开工。
糜雅凡次子糜克勋(1901—1962),字君牧,幼承“莳花尚有三弓地,教子犹存几卷书”庭训,后入公馆杨家主办毕节高等小学就读,旧学功底相当深厚。云南电政学校毕业后,师从1890年就担任毕节电报局(贵州第一个电报局,1887年正式开通,1925年举办业务培训班)局长的缪桂卿老先生学习收发报业务。1930年,君牧前往贵阳,深得贵州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器重,担任二十五军电台台长、军电务处处长、交通处长等要职,参与机要——雅凡为母亲所撰碑诔中的“教子成才,电政勋隆”,应该就是君牧其人其事。
糜君牧才思敏捷,古诗有父、祖遗风。1948年,他仿照遵义郑珍《播雅》(收录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至咸丰三(1853)年遵义人士220家各体诗作2000多首)体例,将乾隆、嘉庆以来毕节252人的歌词、韵语、联语,“网络其放失,荟萃其菁华”,编成《毕风》一书“刊印流布”,周素园先生欣然为之作序,称赞“糜子君牧从事于兹有年,采访无间,寒暑抄录,不舍昼夜,勤勤恳恳,视为毕生事业之一部”,“自清乾嘉以降,得二百五十二人,人各系以小传,仿郑子尹《播雅》例,专收歌,间附韵文、联语,定名为《毕风》”。君牧遗著《牧野诗钞》八卷不幸亡佚,2015年4月出版发行的《糜氏宗谱》有幸保留了他的三首七绝:
1、咏秋(德沟上祖坟观景咏)
黄叶满山时节异,香风吹来稻粱肥。
来墓兴歌盈四野,花前久坐竟忘归。
2、奔牛(水城阿扎屯)
屯号凌云旧有名,众牛奔放绕山行。
周围百里如刀削,这等雄姿难画成。
3、济世(在水城开盐井)
朱血红泥碧玉天,高山盆地涌咸泉。
借它一滴杨枝露,普济黎元万万千。
街拍:梅朵 (地点:毕节,时间:2016年夏)
作者介绍:翟显长,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毕节二中语文教师,贵州省作协会员,曾任北京中关村“汉唐阳光文化有限公司”文字编辑,现在是《毕节日报》特聘审读员、毕节市文联双月刊《高原》总校对。与母进炎教授合著《百年家学数世风骚——毕节大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以贵州毕节大屯庄园余氏家族为例》;独力校注《余达父文集》余昭《大山诗草》繁体字版和光绪五年版《毕节县志》第一至六卷。参与编著的《黔西北文学史》(主编母进炎)和《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史》(彝族)(主编王明贵)分别于2011年、2019年出版,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二等奖。
完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