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如歌语,人生如行路。2023年的毕业季随着温暖夏日的脚步悄然而至,一批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将踏上离别的旅途,追寻广袤前程。他们壮志凌云,心怀天下,破解困惑与挑战的迷局,融汇智慧与创新的花火。让我们再次从“匹马卓上”栏目走进人大马院硕士毕业生们的故事,倾听他们每一个默默思考的日夜、每一次迈向未知的勇敢,在人生路上相互启迪、相互鼓励,为共同的理想勇往直前。
毕业生简介|PROFILE
吴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京东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骨干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奖励。曾参与服务保障北京2022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获优秀志愿者荣誉。
PROFILE
回首起点,思绪万千。2019年的夏天,吴童踏上了通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难忘旅程。那年五月,他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爱,迈入了这片浩渺的知识海洋,心中充满了对人大马院的期待和向往。夏令营的面试成为他与导师赵玉兰老师初次相遇的契机。他回忆起面试时的情景,由于对一些德文单词的不太熟悉而略感迟疑,但赵老师并没有责备他的不足,而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的眼神。马哲教研室老师们的和蔼与学识以及来到北京进一步继续学业的决心促使吴童最终与马院结下三年的缘分。在人大马院的学习生活中,他也始终感受着师长们的关怀和指导,以及马哲专业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
吴童表示,在正式入学后,他才真正认识了马院、了解了马院人。“相比于本科所在的哲学院,马院少了些书卷气而多了一股冲劲”,吴童说道,在这里他才十分具体地体会到了人文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担当。在本专业学习之外,吴童也聆听了许多学院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深深地感受到学院老师们的教学魅力与人格魅力。如每每步入秦宣老师的课堂,吴童就感到仿佛置身于一片思想的盛宴中,不禁被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所深深吸引。在秦宣老师的课堂上,思想如涓涓细流般流淌,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又如何虎生老师对党的历史如数家珍,在他的讲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与坚定态度更让听者内心感受到极大的鼓舞。未入马院时,吴童就体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所需的深厚理论积淀和坚实知识支撑,进入人大马院后,他才了解到“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难能可贵——马院的诸多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也能称得上是真有担当的文人。马院的学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各自独特的学科背景和学术兴趣,但却都在这片学术的砥砺之地相互启迪、相互成长,并且秉持着统一的学术理想和信念抱负。
一代代马院师生身上的热爱、探索、坚定和追寻俨然化作了一束照亮后继学子前行道路的阳光,“来到马院,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对自己加上了一份纯粹的责任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去追逐当今社会形式中‘普照的光’。”
勤学笃行,知行志远
吴童回忆道,学习期间导师定期组织的同门会让他获益匪浅。“第一次在同门会上作报告时,师兄师姐们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给予我许多建议与启发,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到做学术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师门的所有同学都积极参加同门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分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其他人也都会认真倾听、交流意见并给予鼓励。在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中,吴童表示自己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更大的成长和进步,而且在异乡找到了新的归属感。学术的探索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更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老师和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可能各不相同,但同每个人关注领域的交汇和碰撞都可能是新的学术生长点”。
同时,研究生在学期间,吴童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协助老师组织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并承担了一些学术论文微信推送的编辑工作。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开阔学术视野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活力与多样性,有意识地从不同的学术视域中汲取养分,探索和发展自己的研究兴趣点。他也深知,这些兴趣点只是学术道路上的种子,还需要进行系统和严谨的论证来加以培育。
由此,在学术旅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学术研究是一个从发散到集中的过程。本科期间,吴童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各个领域均有所关注,从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兴趣点。但单纯的关注并不足以实现深入的学术成长,一时的兴趣也不能支撑长久的踏实研究。因此在硕士阶段,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为吸引他的兴趣点上,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逐渐建立起系统的逻辑体系。这种逐步沉淀和吸收的过程,让他的学术研究逐渐由零散的片段转变为有机串联的整体。他认为这种沉淀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术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参加冬奥会志愿者活动是吴童在人大马院学习生活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带给他宝贵的志愿服务经验,更让他结识了一群真挚而热情的朋友。在冬奥会首都体育馆赛事服务志愿者团队中,吴童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热忱,“简单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做着同一件事”。他回忆道,在台前幕后的严谨筹备和反复演练下,在每一场和观众一同呐喊的赛事中,在日夜往返场馆与学校的通勤车上,都能看到志愿者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赛事服务的使命精神。这次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不仅让吴童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让他从日常的学术生活中有意识地抽离出来,参与到冬奥会的热闹和繁忙中,“多做做‘支线任务’,也算是沉浸式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回首这段志愿者活动的经历,吴童心中充满了感激和珍惜。他与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因学术不涉功利,只因纯粹的心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志愿者身份成为了他们彼此之间的纽带,让他们以真诚和善意相待,共同经历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吴童说道,“进入人大以来,头一次脱离了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称谓,倒像是真正在学术关系之外获得了一种社会身份”。
临近毕业,还有一件事情让吴童深受感动。他曾协助学院举办校友日系列活动,负责布置会场等各项事务。相关活动大多由李晓雨老师进行主持,吴童发现,尽管校友们大多已经从人大马院毕业工作多年,身处于各行各业、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当校友们回到学院时,晓雨老师总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的年级,甚至还有曾经的趣事,这让他深受震撼。他深刻感受到,对学生们而言,学院老师们也是一位位用心倾听和关心他们的朋友。每年,学院的老师们都会亲自送别一届又一届毕业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然不假,但马院的每一滴水都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痕迹”。他坦言,在将来的数十年后,当自己再次回到人大马院并发现之前的老师们仍然能够记得他的名字,定会备受感动。因为这种记忆和关怀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他成长历程的珍视。马院的经历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都是人生抉择的关键时段,希望再回首时,心中不仅记得勇当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的决心,还能想起马院师长和同学所留下的关怀与温暖。
青春无悔,未来可期
在生活中,吴童始终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坚持善始善终,不留遗憾。他说,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放慢生活的节奏,不急于求成,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各种任务。这种调整不仅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也让他能过更加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前做好规划,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快速解决问题。
吴童也分享了他在求学和求职经历中所体悟到的宝贵经验。他鼓励师弟师妹们多尝试,未来可以更加自信和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学术研究、志愿活动和实习实践中,保持热忱和理想。希望师弟师妹们在亲身体会中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纵使前路很长,但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一定会拥有各自的灿烂。
毕业生寄语
保持经历未知的勇气和直面矛盾的决心,找到在定在之光中发亮的自由。
文字:研究生会 吴雪晴
图片来自本人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