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提醒:这篇文章会有点深,结合东西方,讨论困扰很多人的“生命之问”,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好慢慢品,若实在没有耐心,就直接跳至最后几段。随缘,命运。
一、生命之问
先卖个关子。装个13。
20世纪10年代,当荣格在《红书》里面提到“时代精神”与“深度精神”的之间的博弈的时候,再引入到“神的意向”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在10多年之后,他的挚友卫礼贤,一位德国的传教士,引入了中国的一本典籍《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给到了他在十多年前在《红书》想要寻求的答案,……。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我们每个人都问到过。如果要Zoe来说,那就是:
我到底是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还是落地现实好好生活?
我到底是为了生存,忙于上班和奔波,还是暂时忍耐饥饿,”纵身一跃“,寻求一条精神与财富双自由之路?
这条自由之路,前期充满荆棘,未来也充满未知,这“纵身一跃”是否值得?
我是否该把未来的结果寄希望于这“纵身一跃”?如果我失败了,我会不会连温饱都无法保障?
所以,这到底是鲁莽还是勇敢?
为什么我难以忍受每日这样煎熬、平庸、两点一线的生活?我心中到底在期待和挣扎什么?
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我心中的幸福?
在我读到大师荣格的《红书》的前面部分(后面未知,因为我还没读完),原来,这样的问题,不仅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问过,尼采问过,老子问过,毛姆问过,连(身兼数职的心理学家)荣格也问过,……。原来大思想家和我们老百姓一样,都问过。这是否可以说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之问”?
只不过,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且知名的医生、心理学家、画家、神秘学家,……,荣格从自我实验层面(意思就是拿自己做实验),从心理、哲学、甚至神学层面,来考证个体的成长之路;作为哲学家的克尔凯郭尔,则在20几岁时,在日记里询问“纵身一跃”的代价;尼采,在他的哲学世界里,询问生命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没逃脱西方许多哲学家毙了自己的命运);毛姆,从他小说的主人公的命运,找到了来自东方的答案;而老子,在他的家国情怀和修身养性中,静静的寻找到了自然之道的答案;而后来传进中国的佛学,也在另一个维度,找到了解释。
多么神奇的世界,多么贯穿古今、中外的对话,大师云集,穿越千年,耳畔仍在。而今到了21世纪20年代,我们会不会有新的理解?
佛为心,道为骨。
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一书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第三章的后半部分明确提到了所谓的“止观”方法,这是智顗的天台宗修习的纯佛教方法。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经典的表述中存在着某种不连贯之处,一方面它进一步描述了“金花”的培育;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否弃世界、将目标断然转向涅槃的纯粹佛教思想。如果从精神高度和作品的整体性来考虑,那么随后几章有些东拼西凑,价值没有那么大。”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一点的理解,Zoe是这样想的:
修习金丹、培育金花,是一种我们对身体锤炼、对物质世界(基础性的)锤炼的表现方式,而对于内在精神世界的修炼,对于心态的把握(佛学和道学是一脉相承的特点的),那就是顺心和自然,不执着。
但在外国人看来,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比较矛盾的点:就是我们既锤炼我们物质世界和身体,例如锤炼筋骨、修习武术,勤奋克己,同时,我们又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去执着于此,要放平心态,要顺其自然,柔和如水。
对于长期在理性主义熏陶下的西方人来说,由于他们有着丈量世界的一个绝对标尺,就是理性,所以他们不太能理解东方人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思维方式/思想体系。最精辟的来说,中国的一句老话可以解释,“佛为心、道为骨”。
所以我们并没有如荣格所说,(在第三章)继承了佛学的某些观点,就抛弃了道家要修炼金丹这个想法。我们事实上,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修炼,是两套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哲学体系和修炼法门。同时这两套方法,又是以“一以贯之”的思想来执行的。
所以,在这里,我想再次提到老祖宗的一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可以绝对倚仗的标尺,但同时又有着可以遵循的“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如果荣格、卫礼贤还活着,我很想告诉他。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很有意思。)
但《金花的秘密》本身,荣格用了很优美的词藻(翻译老师也功不可没)描绘了这本从中国道家典籍翻译过去的书,相当于从外国人视角来回看中国文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回望:因为,在现代西方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国学传承,是不是可以从一个心理学、哲学大师眼里,来看一看呢?也就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古老的东方思想。
值得骄傲的是,咱们中国人的思想体系解决了外国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同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拉里·达雷尔(小说《刀锋》),继在印度之后,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最终的答案,终于寻求到了平衡:自我的精神发展 vs 世俗的生活和欲望。
(有朋友会问,这两者有冲突吗?有。详细参见文章开头一连串灵魂拷问。有不太明白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这里不赘述了。)
插播小贴士
《金花的秘密》是什么?荣格对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为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作者和译者简介
二、价值尺度失灵的精神世界
但,生活是小心翼翼的。用克尔凯郭尔在27岁(貌似)那年的日记中发出的拷问一样,敢不敢“纵身一跃”?而Zoe想说的是,恐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敢”vs“不敢” ?但,敢与不敢,底气在于,我们看清楚了没有,否则,不好做决定。
自由和信仰是美好的,但看起来却是未知的。现实和生存看起来是安全的,但却是永无尽头/没有答案or毫无意义的。
我们痛苦于寻找意义的路上,偏偏用了现实的标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在对现实的探索和思考里,偏偏想用追求美好信仰的精神来拷问现实?
纠结,矛盾,毫无头绪。这恐怕是很多人的现行状态。
人生的价值,是现实的标尺和理性可以衡量的吗?
现实的探索、物质生活的建立,是信仰和精神可以去拷问的吗?
如果这是只用一套体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会是缠绕我们千年的问题了。
没有一套标尺,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只一个科学、理性、工具尺度,就妄图解决一切问题。只有当我们发现一切不太对劲的时候,虽然此时往往已经泥足深陷(甚至积重难返),才开始慢慢觉醒,想将自己从最深的黑暗和痛苦中解救出来。尤其是,我们遭遇了那么多战争、经济、社会体制的危机之后,发出深深的思考和质疑:
这一套标尺,为什么发展工业文明的时候那么管用,但一用在人身上就失灵了呢?WHY?
(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工业文明"的时代,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怎样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价值理性"、"自由主义"、"孤立主义"、"孤独"等系列问题,Zoe五星推荐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豆瓣9.2不是盖的,Zoe读过至少3遍了,不仅娓娓道来,关键还很易懂,想哲学入门的朋友不可错过):)
三、自由:佛为心,道为骨,到底是什么意思?能否给我们真正自由?
自由,总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如何选择?单纯只是自由而已吗?而如果,我们连付出代价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享用自由的果实?如果我们只是逃避:只享受自由的好处,杜绝和逃避自由的代价,如同西方满大街的瘾君子们,新冠时期动辄必谈“自由”、不愿隔离的一些人,如同群魔乱舞的世界舞台,多性别之争,男权女权之争,如同为了所谓信仰自由的战争,……,我们不得不问,他们真的自由了吗?难道自由的结果就是社会变成混乱、各行其道、分崩离析吗?难道自由就是想干嘛干嘛吗?只享受自由的美味果实,却不愿付出自由的代价,终究只会形成“自由的异化”——沉沦于自由的“甜美”之中:被毒品快乐、社会撕裂和贫富分化诱惑、战争福利的诱惑、杀一批人养一批人的诱惑,最终人类自我歼灭,最终的后果无异于只是重新复制了“孤立主义”的妄谈理性、自由之中,无异于自裁,走上自毁之路。
理性的标尺,恐怕永远只能在物质层面,而在人类的精神层面,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尺,更没有所谓可以拿来权衡人性和情感的理性价值。实现真正的自由,要想真正的“纵身一跃”而不被现实辜负,恐怕来自于养心和养体之间的平衡,来自于古老的东方智慧。
佛心道骨,养心养体,这是我们相较于西方的文化优势。这就没法列出一二三来说,只能去体认这种意识和感受——简单来说,如同太极阴阳,一阴一阳两条鱼,而不是只有一个标尺,也就是,除了理性,还有感性,除了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除了金钱与物质丈量现实,还要有信仰和爱去认识和发展自身成长。放在养生层面,更是说,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该吃吃该睡睡,该工作工作,也是读书冥想、修行提升、情感社交,一样不能少。这就是两个层面,两套体系,两种价值。
只能这样意会。……。请放弃用理性、工具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否则,可能真理解不了。
(只不过,在浸淫多年的“工业文明”、“理性价值观”之后,我们在意识层面的思考能力,早已退化了诸多,尤其是,我们在学习了很长时期前苏联的文理分科教育体系之后,当然全世界范围都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层面的个体发展、文化传承,都在教育层面经受巨大考验。这也是为什么说,请放弃用理性、工具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的原因,因为,教育体制给予了我们早期的框架,把我们框住了。)但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国度,平日里,它默默深藏,而它将在新世纪,也是在我们最需要它时,绽放出它的光彩,带领我们再次走出信仰和精神的危机,从而,走出现行经济、生活和社会体制的多重危机。
最后,与君共勉: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The End,正文完。
今日推荐音乐:Chris Botti《Emmanuel》(@网易云音乐)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