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记#提起起玉门关,我们马上会想到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又名“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我们是从敦煌市区开车前往的,道路不太好走,那是一条用车辆在沙漠戈壁中硬压出来的路,不远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
关于玉门关名称的由来,主流的说法是,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内地的丝绸从此地被运往西域,西方的玉石作为贸易物品在此入关,由于贸易量逐年增加,因此被命名为玉门关。它不仅是一座军事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贸易窗口。
玉门关,最早设置于汉武帝时期,通过多年争战终于打通河西走廊,为巩固战争成果,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设置了河西四郡,同时建立“两关”,即玉门关和阳关。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军事屏障和出入境关口,并派遣重兵把守。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目前城垣保存完好,城堡平面呈方形,目测宽度大概在30米以内,高度在10米左右,在城堡的西侧有一道门,可供游客进入游览。其实,城堡之内一无所有,一片荒芜。据说,到北宋年间,大概是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玉门关就从此销声匿迹。玉门关自西汉鼎盛时期设置以来,到北宋走向衰落,历时1140多年。其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至今玉门关址的确切位置依然是谜。
据有关专家从小盘城附近出土的汉简中分析,认为玉门关的位置应当就在附近,但小方盘城只有600余平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门关的确切位置还不能肯定,目前只是把保存比较完好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小方盘城的的地理位置、地貌、占地面积与“玉门关”有所差异;古代设关理应选择在人们车辆同行的地势险要之处,小方盘城不符;古人建关必然首选长城沿线,而小方盘城与长城有一段距离;最终认为,小方盘城应该是内城,在它周围应该有一层外城。那才是玉门关真正的位置。
非常喜欢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军旅战将镇守关城,铁马金戈浴血奋战的场景,如今的玉门关早已不是当年的国门关隘,只有一座破旧残败的四方古堡静静耸立在茫茫沙海中的沙粒黄土之上。
后来我们在嘉峪关的悬臂长城游览时意外地又发现了一处玉门关,原来,这也是部分专家认定的结果。悬臂长城地处石关峡,专家根据石关峡的地貌,以及其在嘉峪关位置,认定石关峡就是玉门关。知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此专业话题,作为外行不能说三道四。但是目前,玉门关的确切位置消失成谜是个事实。我们姑且把小方盘城称为“玉门关”。
敦煌汉长城遗址位于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汉长城在甘肃境内有1000多公里,是汉代河西走廊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
敦煌长城从残存的外观看非常奇特,它不是用砖石垒砌,而是用草木和泥土层层叠压构成。有点像早年东北老乡住的房子,当地叫“拉合辫”,就是先用木材支起框架,然后用草进行编织,最后用大泥两边抹齐。这种方法省工省料,操作简单,缺点是牢固程度差,保温效果不好。
资料记载,汉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就会修筑一座烽隧。就是所谓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现在依稀还能分辨出烽燧的遗迹,遐想当年,战火硝烟,烽燧上下,旌旗飞舞,刀光剑影,多少勇士,为守国土,浴血奋战,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烽燧犹存,国士难觅。
在古时,几乎历朝历代都修筑过长城,敦煌汉长城修筑的时间比明代长城早1000多年,通过残存的遗迹依然可以展示当年的雄伟壮观。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据说当年是分段建造,所以构筑方式不太统一,现在看来会出现时断时续的现象,但总体上仍能连成一线,形成一个整体的军事防御系统。
虽历两千年风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坚固如磐,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巍峨的汉长城,坚挺的玉门关,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竖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名垂青史,功不可没。接下来我们要去西千佛洞游览,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