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随着南北大河开挖成功,高桥人民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高桥中学丁道玲老师演唱了《南北大河开得好》,她用百灵鸟一样婉转悠扬、清脆悦耳的歌声,唱出高桥人民对开挖大河的喜悦,唱出家乡人民对这片美丽土地的热爱。

近日,初中同学姚建国问我,歌词是不是我们的同学孙双明创作的,我不太清楚,电话了孙双明,孙双明介绍,当时他创作了一首诗,交给赵维新老师,维新先生精心指导,帮助修改,结果被选用后谱曲。当然稿费一分也没有,不过奖励了笔记本和钢笔。

高桥的地理人文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高桥的发展是伴随水利的不断发展向前推进的。“两河开挖史”(即东西大河、南北大河)已经深入老一代的骨髓,而年轻一代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史实竟然一片空白。

年前,高桥镇河道管理办公室安排我给小学生介绍高桥的河文化,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对家乡的河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966年,老书记多方募捐,带领高桥人民开挖了一条高桥真正意义的大河——东西大河,即三支河。十多年后,调离高桥的衡书记专门为当年的奔波写了回忆文章。

1975年,蒋柏生书记带领高桥百姓集全镇之力开挖了南北大河。《高桥乡志》《高桥镇志》作了专门记载。

参加第一次东西大河开挖的人最年轻的现在已是耄耋老者,经历过第二次南北大河开挖的人,许多人外出参军、外出工作,成为羁旅在外的游子。不少人事业有成,但现在应该退休,安享晚年了。

提起当年的劳动场景,提起青年突击队、铁娘子突击队,当年的劳动者一定会依然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哼一哼劳动号子,亮一亮已是瘦弱的肌肉,唱一句“南北(那个)大河开得好”,不少人一定会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突击抢险的场景变成了乡情,劳动号子成为了乡思,那激昂的歌声转变成了乡愁。

乡情乡思乡愁留下了,自己也慢慢变老了。年轻一代不知道,甚至不理解。而经历那段奋斗历程的老一辈们却是把那首歌唱得荡气回肠,于是,他们常常驻足在东西大河的小桥上,徜徉在南北大河东岸的柏油路上,寻找自己曾经的足迹,寻找自己流下的汗滴。向子女介绍“当年我挖南北大河的时候……”,语言充满了骄傲。

这是高桥人引以为豪的“两河文化”,然而这份历史文化只是留在老一辈的记忆中,逐渐地消失。我查阅过书籍网络,记载这份文化的内容极少极少。

相信我的文章会唤起前辈对曾经辉煌人生的美好回忆,会激起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与探究。

刘紫柯先生创作了《南北大河赋》,他描述道:十里粼粼,疑剡溪之入画;晴波漾漾,似玉带之斜横。青杉作队,绿柳成行。银虹卧影于碧漪,野卉扬芳于绮岸。潜鳞跳跃,响水面之琤琮;好鸟嘤鸣,奏林间之笙竽……

琮琤什么意思_琤琮_琮琤怎么读

(摄影 杜萍)

水乡高桥真的很美。

其实,高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年轻一代探出裘皮之路,创造雪地靴的辉煌。这与老一辈的奋斗一脉相承。“两河文化”不光是昨日的汗水,昨日的辉煌,不光是今天的风景,今天的交通、水利,更是了不起的高桥精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勤劳质朴、团结协作。

“两河文化”在传承着,可是历史资料却异常空白。《老高桥》希望老一辈们给大家讲一讲当年的故事,唱一唱当年的歌谣,赞一赞当年心目中的英雄,叙一叙曾经的友谊,给年轻一代留下一份传承。

新的一年,《老高桥》将有意“两河文化”的历史篇,让富有时代特色的“南北(那个)大河开得好”里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在高桥大地回响。

鞠金海

2023.2.21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