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渡江,直犯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从明州(今浙江宁波)逃往海上避难。
国脉如丝,危在旦夕。南宋军民在民族存亡之际,奋起阻击金兵,掀起抗金救国高潮。但是,统治集团却一再阻挠和打压民众的爱国意志和行动,罢免了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软弱的统治集团激起了人民的义愤!
在苏州的吴江长桥,有一位爱国词人题写了一首词。这首词真挚地表达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普遍情绪,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据说,秦桧在读到了这首词后却气急败坏,大为惊恐,派人查访,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词的作者,予以迫害!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
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
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释译】
生长于太湖之边上,
划着小船多次来往。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
为什么心中的愁绪,
像水云一样繁多呢?
想把匣子里的长剑,
换成扁舟一叶归去,
做一个蓑衣老渔翁。
我已经不想做官了,
心中的抱负已流逝。
吃着鲈鱼大口喝酒,
唱起那悲壮的歌曲。
太平时期生活的人,
怎知道今日的战乱。
想要倾泻三江之水,
洗净千里金兵胡尘,
就用不着力挽天河。
回头仰望天空苍穹,
两行热泪流落水中。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词人以轻松的笔调叙述自己在家乡太湖之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富庶美丽的苏州曾是他驾着轻舟多次经过的地方。
但“靖康之难”打破了这份宁静。金兵南侵,苏州被金兵焚掠,当他重回苏州的时候,无限的愁绪像太湖的水云一样涌上心头!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何以解愁?归隐江湖。
长剑为古代男子随身佩戴的防身之物,借以喻为建功立业的壮志。“匣中长剑”让人想起贾岛的《剑客》之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看来他要放弃争取功名的志愿。用长剑换一叶扁舟,做那烟波钓徒。
对于有报国雄心的爱国志士而言,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银艾指“官职”,功名利禄的标志。汉代给官员授银印青绶,绶带为系印之用,以艾草染为青色,故银青又称为银印。
丘壑原本指山水画家的布局构思,后来借指为深谋远虑之意。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
这一句写词人离开官场。联想到当时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被去职,这里也表达了一种英雄困顿失时的末路之悲痛。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为什么是“鲈鱼”?晋代名士张翰曾因思江南莼羹鲈脍而弃官东归。所以食鲈鱼,喝美酒乃是人生适意之事。
但是美食美酒给词人带来了欢乐吗?并没有。于是,他唱着悲伤的歌儿,宣泄心中的不满。因为他无法实现胸中的抱负,为国家抗击外侮,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和回天无力。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北宋社会歌舞升平,除了边地之外,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了。《东京梦华录》写道:“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直到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下,生活在升平环境中的江南地区的人们开始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杜甫《洗兵马》之诗有云:“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表达了希望得到上天的助力,使天下太平。
但是词人显然更现实,他不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天力,而是正视现实。这里的“三江”指太湖的支流:吴淞江、娄江和东江。他希望用三江的水去洗净胡尘,也就是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也就是动员江浙人民起来抗金救国,抵抗侵略,收复北方故土!
这里也是全词的高潮,表现了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坚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但是,由于时代的悲剧和个人的无能为力,词人无比悲愤。他仰望长空,痛告苍天,悲愤的情绪化成热泪滴入江湖的清波之中。这是一种失望、痛苦、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
但这种复杂的情绪中,我也看到了那种爱国的、激烈的、感人的心声。
这首无名氏的《水调歌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南宋初年志士们被压抑的爱国思想情感。全词感情真挚热切,结构完整而意脉清晰,实为一篇佳作。
这首词在当时社会上流传很广。据说流入到宫禁之中,宋高宗想寻访作者,秦桧不安好心,故意以黄榜招之,但均无结果。词人既然对南宋统治集团愤慨之极而归隐江湖,又岂能以己之清白换取可耻的功名。
在词的发展上,这首词出现在南宋初年,可以算得上是南宋豪放词的先声。
在我们欣赏名家的佳作名句之时,别忘了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民间艺人和词人,他们之中也有不少绝佳之作。可谓“高手在民间”!
关注“蘅滋书社”,点击下方“无名氏”标签,为您解读更多无名氏的佳作!
图片作者“遇与元吉”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