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渡江,直犯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从明州(今浙江宁波)逃往海上避难。

国脉如丝,危在旦夕。南宋军民在民族存亡之际,奋起阻击金兵,掀起抗金救国高潮。但是,统治集团却一再阻挠和打压民众的爱国意志和行动,罢免了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软弱的统治集团激起了人民的义愤!

在苏州的吴江长桥,有一位爱国词人题写了一首词。这首词真挚地表达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普遍情绪,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据说,秦桧在读到了这首词后却气急败坏,大为惊恐,派人查访,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词的作者,予以迫害!

秦桧读音_秦桧怎么读_秦桧读kuai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

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

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释译】

生长于太湖之边上,

划着小船多次来往。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

为什么心中的愁绪,

像水云一样繁多呢?

想把匣子里的长剑,

换成扁舟一叶归去,

做一个蓑衣老渔翁。

我已经不想做官了,

心中的抱负已流逝。

吃着鲈鱼大口喝酒,

唱起那悲壮的歌曲。

太平时期生活的人,

怎知道今日的战乱。

想要倾泻三江之水,

洗净千里金兵胡尘,

就用不着力挽天河。

回头仰望天空苍穹,

两行热泪流落水中。

秦桧怎么读_秦桧读kuai_秦桧读音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词人以轻松的笔调叙述自己在家乡太湖之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富庶美丽的苏州曾是他驾着轻舟多次经过的地方。

但“靖康之难”打破了这份宁静。金兵南侵,苏州被金兵焚掠,当他重回苏州的时候,无限的愁绪像太湖的水云一样涌上心头!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何以解愁?归隐江湖。

长剑为古代男子随身佩戴的防身之物,借以喻为建功立业的壮志。“匣中长剑”让人想起贾岛的《剑客》之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看来他要放弃争取功名的志愿。用长剑换一叶扁舟,做那烟波钓徒。

对于有报国雄心的爱国志士而言,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银艾指“官职”,功名利禄的标志。汉代给官员授银印青绶,绶带为系印之用,以艾草染为青色,故银青又称为银印。

丘壑原本指山水画家的布局构思,后来借指为深谋远虑之意。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

这一句写词人离开官场。联想到当时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被去职,这里也表达了一种英雄困顿失时的末路之悲痛。

秦桧读音_秦桧读kuai_秦桧怎么读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为什么是“鲈鱼”?晋代名士张翰曾因思江南莼羹鲈脍而弃官东归。所以食鲈鱼,喝美酒乃是人生适意之事。

但是美食美酒给词人带来了欢乐吗?并没有。于是,他唱着悲伤的歌儿,宣泄心中的不满。因为他无法实现胸中的抱负,为国家抗击外侮,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和回天无力。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北宋社会歌舞升平,除了边地之外,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了。《东京梦华录》写道:“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直到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下,生活在升平环境中的江南地区的人们开始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杜甫《洗兵马》之诗有云:“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表达了希望得到上天的助力,使天下太平。

但是词人显然更现实,他不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天力,而是正视现实。这里的“三江”指太湖的支流:吴淞江、娄江和东江。他希望用三江的水去洗净胡尘,也就是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也就是动员江浙人民起来抗金救国,抵抗侵略,收复北方故土!

这里也是全词的高潮,表现了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坚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但是,由于时代的悲剧和个人的无能为力,词人无比悲愤。他仰望长空,痛告苍天,悲愤的情绪化成热泪滴入江湖的清波之中。这是一种失望、痛苦、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

但这种复杂的情绪中,我也看到了那种爱国的、激烈的、感人的心声。

秦桧读音_秦桧读kuai_秦桧怎么读

这首无名氏的《水调歌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南宋初年志士们被压抑的爱国思想情感。全词感情真挚热切,结构完整而意脉清晰,实为一篇佳作。

这首词在当时社会上流传很广。据说流入到宫禁之中,宋高宗想寻访作者,秦桧不安好心,故意以黄榜招之,但均无结果。词人既然对南宋统治集团愤慨之极而归隐江湖,又岂能以己之清白换取可耻的功名。

在词的发展上,这首词出现在南宋初年,可以算得上是南宋豪放词的先声。

在我们欣赏名家的佳作名句之时,别忘了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民间艺人和词人,他们之中也有不少绝佳之作。可谓“高手在民间”!

关注“蘅滋书社”,点击下方“无名氏”标签,为您解读更多无名氏的佳作!

图片作者“遇与元吉”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