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舅舅家住在上山,一个海拔1200米的地方。当时年纪尚小,只知道山很高,路很远,乘坐在仅有的,每天一趟的,破旧的,大巴车上,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到。大巴车有时还坏在路上,司机师傅就下车捣鼓一阵,弄弄也就好了,破旧的车子也就又重新启动,缓缓前行,盘山公路,一层,叠加一层,从车窗外望去,也是十分惊心的。有时山中有雾,氤氲飘渺,仙气十足,一阵风来,雾气会钻进车里,在眼眉间,手指间缠绕。即便这样,大巴车也不能直接到达,有段上山的路还需徒步翻越。10岁的我,先是被大巴车颠的七晕八素,尔后又要走15里的山路,走在山路上,累的气喘吁吁,还要被姐姐催促快点,要不然天黑了就更不好走。唯有路边时不时凸现的火红的彼岸花,让我陡然觉得山间的新奇,漂亮,又有了前行的兴致。

大舅家很特别,房子从头顶到墙壁都是木头的,地面也是木头,厨房盛水的容器也是木头的,舀水桶依然还是木头的,他家真的与我家太不一样了,我自己的家房顶是黑瓦,墙壁是泥砖,地面还是泥巴的,盛水的容器是陶缸,舀水的是竹筒。最让我称奇的是引水的工具和工程,那真是可以用“浩浩荡荡”四个字来称谓的。一根,接着一根的竹管,从山顶接入到民居屋檐下,家家如是,然后从半开的竹筒里又流入到厨房窗户外的容器里,这盛水的容器是从一根,如陶缸一般粗的大木头中间挖出来的,舀水的木桶就乘势飘在上面,一切浑然天成,和周围浓郁的森林,清冷的山泉水,修长的竹子,又构成我眼中奇特的风景,这就是上山人家吗?

上山的住户不多,十几户人家,房子全都是沿着一条被山泉冲积而成的小河道而建。河上有几座木桥架在中间,方便两岸居民来往。河里布满大石头,小石头,山上流下的泉水,顺势沿着石头的方向流下,淅淅沥沥,不慌不忙,平稳宁静;暴雨过后,却又是另种光景,往日宁静的河水,忽然间汹涌澎湃,行程急促,形成一个个小漩涡,河水飘过河中的大石头,落差之间,又形成一个个小瀑布,让人虚叹不已,小小的河道,竟诞生了百千瀑布,自然的奇妙不言自知。山中的泉水冷透至骨,大夏天的,居民也都只敢洗洗手,洗洗脸,不敢贸然下水洗澡,泉水实在是太冷了,手脚往里一放,都会令人打寒颤,尽管这泉水曾诱惑我很多次,调皮如当年,我也只是在岸边用毛巾洗了一下脸和手,感受了一下它的奇冷,最终未能下水,此后也只能望泉兴叹了。

上山的居民民风朴素。大舅带我到过几户人家做客,大多泡茶招待。茶叶是自家茶山上自家栽种,自家采摘,自家制作的。茶山,说的是茶山,其实也就是在半山腰中开采出来的几层陇地,层层叠叠,种上茶树,年年清明前采摘,供自家一年招待客人用。我家没有喝茶的习惯,泡茶都只是过年招待客人才用,这还算是比较隆重的了;平时去别人家做客,都是用糖水招待的,即白糖加开水。

此时,在上山人家喝茶,我分外新奇,不仅喝茶,还专门跑到人家厨房去看看,去摸摸,问题还特别多。你们泡茶用的水,就是用房屋前的竹管引进来的山泉水吗?这些架在屋前屋后的一根根竹管,总让我只能揣度,却难以置信,山上的泉水真的就是这样从山上引入下来的?我曾试着沿着架起的竹管,想勘查出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只是入深林太危险,表姐不敢带我继续往前,中途被迫返回。

居民家的茶,是现泡的。白色的瓷杯,细小的茶叶在杯子里,缓慢的舒展开来,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就像一位画家,在杯中,在水中,作画一样,张弛有度,非常迷人,待到茶叶全部展开,杯底依然清澈,连一丁点茶汁都没有,就这样,上山的茶叶,就象一副水墨山水画一样占据我整个头脑,直至今日依然回味无穷。喝茶虽好,上山的一段松软的路就更别致了。厚厚的树皮,刚刚锯下来的新鲜的树沫子,铺满整条马路,踩在路面松软软的。路边一段段粗粗的木头,被锯的规规整整,堆放在路边,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分外清晰,那都是长了几十年的老树啊。,路两旁依然是挺拔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连空气中都充斥着木头的味道。多年后,我才觉得那情景,用一句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来概括,最为应景。

上山人家,在我的记忆中是一副很完整的图画,一段很优美的回忆。

上山喝茶的文案_上山喝茶官网_上山喝茶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