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文作者徐步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传统山水画技法,在诗、书、画、印及画史、画理等方面广收博取,多有专研。徐先生于1998年读何海霞画语录,并“有感于斯文”,作此篇研究文章。

蠡测_蠡测管窥_蠡测读音

1992年何海霞于长安县麦地写生

《海霞散记》蠡测

文|徐步

古往今来 ,卓有成就的画家大都技艺精湛而又识见超迈。他们勤于实践,善于思考,除了创作大量的绘画作品之外,也有许多画论或画语录问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的思索和启迪,何海霞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他的论画散记是他在绘画创作中的切身体会,因而没有玄虚空洞的理论框架,就象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然而,在看似不经意的言论中,却不时闪耀着他的艺术思想光辉,触及到绘画创作中的许多根本问题,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要用一根绳子把那些我感兴趣的大珠小珠串起来,难免挂一漏万。

一、我见青山多妩媚

蠡测管窥_蠡测读音_蠡测

华岳清秋图1987年 96.5×178.5cm

“山水是人与物化,人对自然寄予深厚情感,为了追求忘我的情怀,陶醉在大自然中,自然也仿佛具备着个人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在山水画创作中,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作者以不同的修养认识自然、符合自然。‘自然’人格化了。”何海霞这两段话,点到了山水画的本质。

蠡测管窥_蠡测_蠡测读音

神农架 1996年 139×69cm

论及到山水画的本质,人们往往喜欢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何老也是如此,但他的着重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东西方绘画均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中成就的, 均要表现感情。然而西方风景画偏向于客观再现,以真实感为标准,情随景生,主观从属于客观;中国山水画则倾向于主观,以心意为统帅,因情化景, 客观听命于主观。

蠡测读音_蠡测_蠡测管窥

山水清音 1989年 96×58m

“由于感情作用, 改变原本面貌, 付之于生命, 山水画就不是徒摹其结构了,而是大胆地以理想形象来代替自然结构, 这就是得山水之魂, 魂是看不见的, 但又在对象中产生。”说到底,这个有生命感的“魂”, 是画家具备独特感受之后所赋予的,应该说是一种心境——其过程是自然的理想化 ,其结果是境界的人格化,其特征是意象的朦胧化。这就是何海霞所言及到的山水画的本质, 与西方表现主义和后期印象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蠡测管窥_蠡测_蠡测读音

万山丛中1994年68x50cm

中国人对待自然喜欢“感情用事”, 他们立身处世虽然内含“理性” 精神, 却总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体验人生,享受人生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人在流动的水性中看到了快乐, 而仁人在静谧的山韵里也见到了自己的本性,那是因为“智者动, 仁者静”,大家都在主观情性与自然的契合中, 找到了生命意志的形式载体。因此,自然的人格化实际上是中国人体察自然, 洞照自我的独特取向。

蠡测管窥_蠡测_蠡测读音

深山探踪 1992年 136×68cm

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 正是这种倾向的必然结果。何海霞指出: “当人类完成了表现客观自然的任务以后, 转向人们内心世界的表现, 这是必然的追求。”这种“转向”,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早得多。

一千多年前谢灵运就发现,“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 陶渊明觉得“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陶弘景赞叹“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特寄君。”这“清晖”、“真意”和“ 怡悦”之情,都是超乎形模以外的山水之性, 也是人之性。 几乎是与此同时,中国绘画也由人物画的“有形之神” ,渐悟到自然的“无形之神” , 作为文化气息颇浓的山水画 , 也只有在这个特定时期, 换句话说, 只有在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产生 。

蠡测读音_蠡测_蠡测管窥

荒山披上绿军装 1993年 94×66cm

虽然“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陶弘景语) 但绘画对自然抒情美的创造, 只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知识分子身上, 才得到了彻底的觉醒。面对秀美的山川,顾长康情不自禁地浩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王子敬则喜不自胜地慨叹:“ 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袁彦伯也凄然怅叹: “江山辽落, 居然有万里之势。”

因而,山水画就是在人们对山川之美 (其实是人格理想)的发现、赞叹 ,总想加以表现的状态中逐渐形成了。

蠡测管窥_蠡测_蠡测读音

陕南山居 1985年 69×47cm

从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情况来看, 山水画的美作为一种观念形态 , 是不完全存在于自然中的, 自然所具备的只是构成美的特定条件, 留待具有特定秉赋和文化修养的人去发现陶铸, 并创造出来。所以,何海霞强调,山水画家要提高“内在的修养”,要“改造精神”、“ 洗涤情感”,要排除杂念 ,“才能发现美”。

董其昌认为:“以境之奇怪论 , 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决不如画。”自然以其丰富性而言, 胜于画。但精妙的笔墨形式并非现成于自然之中,而是画家的心灵与物象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画家的天赋、个性 、情感和学养变化于自然的成果 , 是全新的审美创造, 从这一点而言,画远胜于自然。

蠡测读音_蠡测_蠡测管窥

黄山绝顶 1988年 95×60cm

中国山水画高就高在跟自然不同, 画家与画家之间也不同。不同才有创造,不同才是艺术。同样是画华山,石鲁用笔大刀阔斧,何海霞用笔如快刀斩乱麻。因此,石鲁的华山雄肆壮丽,何海霞的华山则雄奇瑰丽。非山有不同,而是画家用心不同。

蠡测_蠡测管窥_蠡测读音

华岳柱天 80年代 96×59cm

画家与别人不同的用心 ,来自天资和学养。天资颖悟,学养深厚,孕育出人格精神。有了独立人格,心灵才自由;心灵自由,才有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画论一再强调,作为画家, 一要品高,二要学富。为什么要把“读万卷书”放在“ 行万里路”的前头。人品的本质意义在于脱俗, 即高尚的人格气质的培养。在具有天资的前提下,惟有学养丰富,才能变化气质,才能“底气”充足,敢于发现 ,敢于创造,画境超迈,层出不穷。

蠡测管窥_蠡测读音_蠡测

九寨沟 1996年 180X170cm

正如何海霞所言: “国画优良传统最可贵的是‘诚’字和学问与修养,有学问, 才能有独特的见解,有诚心的态度, 就不能弄虚作假。”才能有独到的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画画的人那么多,但真正成为画家的人少,而成为大画家的更少。大自然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河山千万年不变,“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若以形似为贵,以技巧为美,那山水画家就太多了,但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的人实在不是少数。

蠡测_蠡测管窥_蠡测读音

巫峡云帆 1974年 66×42.5cm

所以,何海霞的“人格”论,不但阐明了山水画的本质,而且对当今的山水画创作也有指导意义, 他使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要提高山水画的创作水平,涵养高尚的人格,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

原文近九千字,篇幅较长,此为其中一节。

剩余精彩论述将定期推出,敬请期待!

海霞天地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