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年,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上面,另一个族群兴起。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文献中提到的“东胡”,而另一些人则把他们想象成“山戎”,认为《史记》和《左传》中记载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北伐山戎”就是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人作战。
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马具和草原风格的、实用价值不明显的青铜牌饰,这些东西看上去的确像是好战民族的遗存,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是商业贸易,大量出土的珠子、管子和各种坠饰正是绝佳的贸易品。其中红色玛瑙珠黑白切片珠、多孔隔珠和形制多样活泼的坠饰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珠饰典型器。如下图。
贸易交流使得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器物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南面的中原文明和北方欧亚文化在这里都有影响。我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章节里曾经提到过中亚有一支重要的青铜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器物形制的影响,当公元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衰落后,安德罗诺沃文化仍活跃在欧亚草原的西端,它很可能持续了对夏家店这一地的影响,一种颗粒不大的青铜串珠和一些青铜小装饰件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都有土,这种珠子和小饰件在四川西北部战国墓葬(或者更早)中也有出土,并且在这里演变出一种青铜馏金的小直管,类似的镏金小铜件也能在甘肃境内的战国墓葬中见到。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珠子曾出现在殷墟和商代其他遗址中。西周贵族组佩中可能仍保有商代遗物。春秋时期的中原“礼崩乐坏”,组佩制度逐渐萎缩,到战国时期,各边地民族中也兴起大量佩戴红色玛瑙珠的风气。在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种红色玛瑙珠有过几次工艺沿革,以打孔技艺最为明显,从早期的研磨孔到西周时期的对钻孔(采用直钻或对钻取决于珠子孔隧的长度),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直钻孔,珠子保持了西周以来“水亮孔”的特征,但不同时期的形制变化和工艺手段区别明显。
夏家店上层文化还出土了天河石珠、绿松石珠和地方材料制作的珠子。双孔和三孔的珠子是用作佩饰的提领或者节珠,这种形制和用法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句丽组佩上可见。
一种地方材料制作的小颗粒的黑色和白色珠子出土量很大,这种使用软料制作的切片形制的小珠子在史前的中亚和伊朗地区也很常见。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人们远远没有下层文化的农业繁荣,他们的遗址规模比叠压在下面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小很多,耕作方式也比较粗放,文化堆积层不够深厚。这些证据可以解释为半牧半耕的经济结构,但是却不能解释夏家店人为什么要过半牧半耕的生活。我们推测在公元前1000年,正当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文化兴起,夏家店人在一致的时间作出了回应,他们定居在这一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交会的地方,就像中亚沙漠中的绿洲定居点一样,生产兵器、马具、金属牌饰、各种半宝石珠子和装饰品,向北方草原民族和南方山地那些牧耕结合的边地民族提供他们的手工艺品。他们的农业的确不够发达,因为他们从事手工业和贸易。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