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孔子学院院刊”关注本公众号
也许是习惯,也许是心中有念,今天快5点的时候醒来了。睁开双眼,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让思想从睡梦中彻底醒来。不多一会儿,又听见那高亢悠扬的吟唱穿越时空般地传来,敲击我的耳膜,震撼我的心灵,却再也没有上次的空悲情绪掠过心田。
今天是2018年9月25日,我下点的日子,因为要携带的东西太多,按院里不成文的规定,第一次下点时可以租车前往。以往租车院里都让老师们自己去联系,这次也许院里是看到我岁数太大了,给了我特别优待:院长吩咐院长助理苏文老师帮我联系好了出租车,且费用由孔院直接支付,不用我垫付。真感谢院长对我的“特别照顾”!
7:00钟出租车将来接我们,送我们去布塔雷。我们将正式走进布塔雷,在那儿安营扎寨,揭开新的一页,开启新的征程。
为教学点的新生活收拾准备
等待出租车准备启程
7:30分,车启动了,新的征程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是来卢三年后第一次远离基加利,奔赴130多公里以外的教学点工作。这个点同我以往任教的教学点的情况都不同:它是一所寄宿制教会中学,汉语课不再像以前我所任教的那些教学点(本部KIE教学点, 吉孔多CBE教学点,MASAKA医院教学点,MASAKA竹编组教学点,IPRC培训基地教学点)的课一样,是职业汉语或以兴趣班的性质进行教学,它的汉语课是安排进课程表的正式课程。这对于我来说是崭新的工作:在这里安营扎寨的我,既要独立担当,又要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向他们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从我开始接触、认识、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与所有的师生友好相待,和谐共处,成为一张干净、清洁而耀眼的中国名片。
虽然以前在MASAKA医院教学点,MASAKA竹编组教学点,IPRC培训基地教学点三个点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也是独当一面,独立开展一切工作,但它们毕竟与拥有几百名学生的正规学校有差别:到时间去上课,上完课就走人,与他们的单位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也不受单位的任何管束;在本部KIE教学点,吉孔多CBE教学点两个教学点,虽然是大学,但汉语课毕竟是兴趣班,汉语课和汉语老师与学校的内存联系比较宽松,教什么,教多少,什么时候开班,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做活动,什么时候做讲座,灵活性都在我们老师自己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欲,只是说我们老师较大的自主性。
灿烂和绚的阳光柔和地照耀着大地,清晨的卢旺达十分美丽动人。在世界经济大步向前的时代,卢旺达也飞奔在与时间赛跑的道路上。近两年来,卢旺达的发展似乎很快,从2015年9月到达卢旺达以来,单从在公路上跑的车的数量的变化,就很显明的感觉得到这一点。记得刚来的时候,就没看见多少车在公路上跑,也没见过啥时候塞过车,每到周六周日那车更是少之又少,可在不经意间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噫,现在孔院本部所在地基加利的郊区Kimironko也开始堵车了,而且是一天比一天严重,到最近发现在早、中、晚上下班时段,很多时间因堵车,公路上会有长长的车龙在艰难缓慢地前行。
今天出来,尽管也不晚,可是到了议会大厦处,车在瞬间便聚集在一起了。忙着生计或赶时间的人,搭乘着飞似的摩的,摩的在同向的两条长长的车龙中间穿行,看得人步步惊心,不知怎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突然在脑海中冒了出来,这种生活虽然艰难,但却透着人们的勇敢、顽强和不屈。
我不再迷恋车外的风景,因为熟悉所以不再在意。这是不是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使然?I don’t care.今天我只想换一种方式享受这漫长的旅途:躺在后座,闭上眼睛,拥抱这车摇篮般的摇晃。在这摇摇晃晃里,2012,2013,2014那连续三年的长途骑行之旅的画面,悄悄在脑海里浮现掠过。奇怪的是:那些美景和欢乐只依稀存留于记忆深处,而最艰难、最危险的历程却历历在目,这样清晰明了,那么令人难忘而让人自豪,并成就了坚强,强大了自我。学生时代啃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很是沉迷其中,最喜欢他的“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强者来说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这句话。因此,面对人生的任何艰辛苦难,我从不退缩,尽管我不是强者。
10:30左右,旅程的结束遗憾地终结了我快乐的回忆。令我困惑的是:无论旅程如何漫长,每次结束时,都会让我心中涌出些许的遗憾与失落。我不禁想问自己:你到底在留念什么?想想,我自己也不清楚。
车先到了布塔雷国立中学,我要去那儿取志愿者张兴晏留给我的生活用品(在此,向小张同学致以十二分真诚的感谢。)然后来到了我的大本营——ENDPK中学教学点。
热情善良的校长Sr.Philomene听说我到了,急忙赶过来,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亲自为我们送来了房子的钥匙和一箱矿泉水,带领我们到了住处,招呼正在干活儿的工人帮我们搬东西。当看到有工人正在为我们围建、整理小园时,意外让我惊讶不已。为了让我们生活方便,居住安全,校方竭尽所能,为我们考虑得体贴周到。这让我心里一阵感动,温暖瞬间溢满身心。
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围建中的小园
快速收拾妥当,草草煮点米饭,弄两根带来的黄瓜切丁儿,炒在饭里简单对付一下午饭。吃过午饭已经是下午两点过了。为了今天下午举办汉语课开课仪式,我匆匆去找Sr.Philomene校长了解具体安排:时间、地点。结果没有找着她。于是我自己瞎转游了一圈,没想到偶然来到了学生食堂。600名学生同时在此进餐,场面很是壮观。三个大厅里,没有嬉戏追打,没有高声尖叫,没满桌的狼藉和满地的饭菜,也没见到一个老师,只有密密挤挤坐着静静吃饭的学生。惊人的发现让我好一阵感叹。
600名学生集体就餐的有序场景
在回来的时候,看见学生们正静静地陆续向大礼堂汇集,在路上又正好遇见了Sr.Philomene,她告诉我:“学生正在集中,这是为我的开课仪式召集的学生集会。” 看到ENDPK校方对开设汉语课之事的如此重视上心,真真让人很有些感动。
路遇正在前往礼堂的校长Sr.Philomene
于是,我赶紧返回住处,取来电脑,进入礼堂,开始进行演讲前的准备:连接、调试投影仪。幸好一切都很顺利!面对坐在大厅里的600名学生,我很想弄明白:他们的教育是如何让学生做到如此自律的呢?600名的学生集会,除了因要向全校学生介绍汉语教师我的校长Sr.Philomene外,我没有看见任何一个老师的出现。而整个集会,600名学生自始自终都很遵守纪律,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没有到处走动的,没有打闹或高声喧哗的。为老师演讲服务的也全都是学生。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自然有序。让人为之感叹不已!
井然有序的学生们
为了这次演讲,我花了些心思准备。这次我不能像以前一样坐在台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听众,且本次演讲得全用英文!这个舞台交给了我,我是舞台的中心,我是所有目光的焦点,我是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激发者,我没有路可退。这是历练勇者的挑战。
打开PPT,拿着演讲稿,讲罢。哎,不行,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稿子,还得拿鼠标翻页PPT,有点忙不过也。算了,放下稿子,根据PPT的设计思路自由讲下去吧:自我介绍、中国简介、中卢基本国情对比、汉语和汉字及拼音、HSK和HSKK考试及奖学金、汉语兴趣班、希望与祝愿。近80分钟的全英文演讲,不但没有难堪,其过程加点儿他们的卢语,来一点幽默,气氛轻松活跃不说,教读“你好”“谢谢”“再见”“陈晓燕”“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陈晓燕”“中国”“北京”“卢旺达”“基加利”“大猩猩”“大熊猫”这些汉语词汇和句子的时候,台上台下的互动甚是热烈融洽,颇让人开心。
这次演讲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汉语课启动仪式演讲现场
后来,我想和“水果果”一起去逛逛校园,找一找明天要上汉语课的班级在哪里,途中发现学生们正在打扫食堂,食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三个就餐大厅,都静悄悄的,没有听见或看见高声喧哗和追打疯闹。走过整个食堂,仍然没有见到一个老师。后来来了个老师,却是来找我的。因为工作需要的原因,在路上遇见她时,我问了问她学校有没有WIFI,她说放学后WIFI要关闭的。如果我要用,她可以去找找管理老师看能不能为我打开,现在她来告诉我,WIFI开启了,我可以用了。这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让人性之光闪烁灿烂。当她看见我与学生们亲切友好的互动,她说:“你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我笑笑说:“是的,这是我的又一个新家。”
布塔雷E.N.D.P.K.中学我的新家
下午快5点的时候,我和“水果果”一起去离学校一公里左右的市场买菜,从学校到市场的公路很干净很整洁。黄昏的布塔雷,透着静谧安宁,没有基加利的繁华热闹,也没有Kimironko的喧嚣嘈杂,远离浮燥的世界,走进清静的布塔雷,心灵注满宁静与祥和。在一个少受干扰和伤害的地方,心中仍有对生活、工作和学生不灭的热爱,便可以专心工作,轻松生活了。此乃:走天涯,天涯处处是吾家。
作者简介
陈晓燕: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重庆师范大学
孔子学院教师系列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