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节草_人日节是什么节_四节

第四节 王实甫《西厢记》

浪漫性与温情性

一、千古传颂《西厢记》

1.王实甫借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写出了封建时代千百万青年用痛苦的生命汁液结晶成的爱情本身,写出了曾经被历史的冰层封埋了多少代的人性内容。

2.王实甫《西厢记》在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写成,并以惊人的艺术才华为这一传统题材注人了新的血液,用抒情诗人般细腻、委婉的笔触,层层剥笋般绘声绘色地谱写出崔、张之间一幕又一幕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从而使这部剧作成为元杂剧中一部千古的绝世之作。

3.《西厢记》里第一次正面提出了以“有情”作为婚姻基础的理想,他重点描写了青年男女彼此间的天然吸引与心心相印,并对这种吸引所形成的冲决礼教藩篱的力量进行了由衷的讴歌,这是《西厢记》得以获得成功的思想基础。王实甫熟练驾驭戏剧的形式,把这种理想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使之产生了巨大的移情作用与启示作用,具有了充沛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4.动荡的社会局面,又导致家庭维系力的极大减弱这种社会背景,孕育了新的家庭组合观念,那就是情爱观的抬头。

二、《西厢记》的形象画廊

1.崔莺莺

作为崔相国家的千金小姐,崔莺莺从小在父母严命、诗书礼乐之中生活,被培养成孤高洁傲、行不逾矩的品性。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同时,又“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然而,却被深深地锁闭在孤寂深闺中苦度时光,并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她并不喜欢的“花花公子”郑恒。与张生的邂逅相遇,激起了莺莺心中爱情的涟漪,心念中的青春涌动竟然支使她作出自己平日想想也会自责的举动。她眼角留情,顾盼不已,她注意地偷觑张生的一举一动,从外像到内性,从品行到学问,确定张生是自己唯一喜爱的男儿。然而,自己的命运已经被父母决定,谁又能来解开这一绊索?莺莺烦恼、痛苦,相思成病。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以莺莺相许。她大喜过望,一心一意地做待嫁新娘。然而,老夫人的赖婚,却把莺莺从欢乐的顶峰摔入悲伤的谷底。她聪明地利用不识字的红娘为她和张生奔走串联,但出于害羞以及贵族高傲的品性,也担心事情泄漏,却对红娘隐瞒内情,装模作样,文过饰非。最终,莺莺明白了红娘的真实相帮之心,让红娘送去情约,但临赴约时却又口不应心地吩咐红娘收拾睡觉,激得红娘摊牌,莺莺才羞愧万分地被红娘送入张生房中。

莺莺的形象灿然而出:雍容温润的风度、矜持文雅的气质锦心绣口的才华、缠绵悱恻的心绪涌动强敛的情愫、绵中藏刚的个性王实甫气运充沛地握住如椽巨笔,挥洒得龙行虎走,神行韵通,把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的莺莺形象竖立在了我们面前。

王实甫从来没有忘记真实地揭示出莺莺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整个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客观环境的重重磨难,也来自莺莺自身因袭的心理重负。波动于莺莺内心世界的彷徨、矛盾与骚动不安,表现了横亘在女子心理情感深处,由于来自天性而难以跨越的道道高栏王实甫将他细腻的触,丝丝入扣地深入到了人性至深至隐的层次,揭示出了一个封建时少女身上超负荷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制约。莺莺在叛逆传统礼教道路上步步为营,深刻着家庭教养在她身上的烙印。

2.张生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已不再是前代文献里那个始乱终弃的文人,而变成了一个执著、专一又充满着书呆气的“傻角”,他对于莺莺一往情深,对于爱情的诚挚投入,具备纯洁的个人品性和内心操守。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当得起莺莺承担一切风险的爱。张生风流倜傥、文采外溢、儒雅多情。他无意中遇见莺莺,又惊又喜,不由得尽情偷看其容貌、体态、举动、神情。莺莺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张生,而且扭转了他的人生轨道。为了莺莺,他放弃科举,修书退贼;得不到莺莺,他寝食不安,疾病缠身,还差一点悬梁自尽。

这是一个值得莺莺生死爱恋的“志诚种”,张生又是一个天真忠厚的书呆子。头一次见到红娘,就向她自报家门:“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意思请她转告莺莺,落了一顿抢白。退兵之后,夫人命红娘请他赴宴,“请”字还没出口,他已迫不及待:“便去、便去,敢问席上有莺莺小姐么?”急迫、憨直的情性令人发笑。莺莺赖简翻了脸,张生只会呆瞪瞪地听凭奚落,恭恭敬敬地俯首受审,莺莺走后才敢朝她离去的方向说:“你着我来,却怎么有偌多话说!”

王实甫的张生以他清雅厚重、明快乐观、纯真直率而又幽默风趣的品性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无数代观众和读者的喜欢。

3.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这个在《莺莺传》里毫不起眼的小丫环,到了王实甫笔下,却成为比莺莺、张生更享盛名的艺术典型。剧作家不仅赋予她在崔、张爱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赋予她热心、机智、正直、泼辣、急人之难、侠义心肠等诸多品质。

出于正义感和对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同情,红娘由善意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的促成者。她嘲笑张生动辄上吊的软弱与酸腐,主动为之设法,安排月夜听琴,并积极地晓夜奔走,为二人传书递简。当老夫人最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面对老夫人的凌人怒气,莺莺、张生惊慌失措时,红娘却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地前去应付,以攻为守,先发制人,明之以理,晓之以利害,逼得老夫人一步步后退,败下阵去,成就了莺莺、张生二人的好事。

因为红娘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都说,没有红娘,就没有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也就没有了《西厢记》。

三、王实甫的造诣

1.王实甫《西厢记》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难以企及的结构技巧。全剧以莺莺、张生之间的爱情为主要线索,情节清晰,布局谨严。从一见钟情、私订终身、被迫分离到最后团圆,首尾连贯,前呼后应,浑然一体,没有丝毫枝蔓横生、头绪纷繁之弊。即如“闹道场”、“寺警”、“拷红”等折,都不是可有可无或游离于情节主线之外的关目。五本二十一折的鸿篇巨制,情节竟然提炼得如此单纯,安排得如此谨严,不愧为古典戏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2.情节单纯而不单薄,其结构平舒而不平淡。无论是事件或是情境,无论是冲突或是动作,都被铺排得层层波澜,变故迭起。照应埋伏,随处可见。“悬念”和突转”等结构技巧的运用,使得情节的发展变化莫测,摇曳多姿如“寺警”、“请宴”之后,人们刚以为有了一个结果,“赖婚”折又形成了新的“悬念”。如果说,“酬简”对于“赖婚”的“悬念”是一个解答,那么对于后来的剧情发展来说,则又是一个新的有待解答的“悬念”。紧接着“拷红”之后的“哭宴”,事实上是又一个“悬念”。张生此去能否考中不得而知,而老夫人和莺莺截然不同的态度则增加了这个“悬念”的分量。当然,最后的团圆是全剧的结尾,也是对“哭宴”悬念的解答。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是这些“悬念”构成了一个个重要环节,增强了戏剧冲突的艺术效果。

3.《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自然。明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这样评价王实甫的语言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一评价,深得历代《西厢记》研究者们的首肯。细品王实甫剧作的语言风格,幽美、俏丽、高雅、隽永,而且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又十分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莺莺的唱词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张生的曲文则富有文采、坦白直率,惠明的语言基调豪放飞扬、慷慨激越,红娘所唱的曲子则轻快活泼、质朴醇厚。

4.“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句闪耀着时代色彩的口号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有着极强的号召力量。《西厢记》不仅成为传颂于老百姓口头之上、表演于各类舞台之中的传奇故事,也成为置放于文人士子们案头之上的必读之物。以《西厢记》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以《西厢记》为题材的绘画、说唱、雕刻、剪纸、泥塑以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数不胜数。

人日节是什么节_四节_节节草

《西厢记》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明清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徐渭、王世贞、李贽、汤显祖、曹雪芹等高度评价。《西厢记》不朽!

假期快乐

点个小赞吧!

微信号|zz611803zz

文字|《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编辑|小樱学姐

图片|《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