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梯度压力袜(graduatedcompression stockings,GCS)是目前预防VTE最常见的机械预防方式[2-3]。如何安全、规范地应用GCS,已成为国内外医护专家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在GCS临床应用方面尚缺乏标准和规范。为此,我国VTE防治相关医护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专家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总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正确应用GCS提供参考意见,以降低VTE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1GCS简介

1.1定义和作用机制

GCS也称为医用压力袜(medical compression stockings,MCS)或弹力袜,是一种具有梯度压力、可对腿部进行压迫的长袜,其设计按照严格的医学技术规范,采用的梯度压力原理是在足踝处建立最高压力,并沿腿部向心脏方向逐渐降低[4-8]。

GCS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作用机制为:GCS从足踝向腿部施加梯度压力,促进血液从浅静脉通过穿支静脉流向深静脉,使深静脉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适当的分级加压还可缩减静脉横截面积,改善静脉瓣膜功能,增强骨骼肌静脉泵作用,调节部分凝血因子水平,增强下肢深部组织氧合作用,从而有效预防DVT,改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减少静脉性溃疡发生[3,7,9-14]。

1.2分型

根据长度不同,GCS可分为膝下型(短筒)、大腿型(长筒)和连裤型[4,14-16],这是GCS最常见分型方式。连裤型GCS与膝下型、大腿型相比穿着不舒适,临床应用并不广泛。根据趾端封口设计有无,可分为封口型和开口型(露趾型)。

根据临床作用不同,可分为预防型和治疗型。

1.3压力分级和范围

GCS压力分级主要依据在足踝处施加的压力程度[7,11,15],目前有5种不同压力分级标准,可分为3~4个压力等级(表1)[15]。目前尚无国际统一标准,我国行业标准参照欧洲(试行)标准实施[17]。GCS压力水平常受材质韧性、弹性,患者腿围和形状,患者体位和活动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7,14,18-19]。

1.4适应证和禁忌证

不同压力级别GCS适应证见表2。

禁忌证:严重下肢动脉疾病(如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下肢坏疽);严重周围神经病变或其它感觉障碍;肺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下肢皮肤/软组织疾病(如近期植皮或存在皮炎);下肢畸形导致无法穿着;下肢存在大的开放或引流伤口;严重下肢蜂窝织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已知对GCS材质过敏等[22-27]。

2GCS在VTE防治中的应用

2.1VTE预防

高质量证据表明,GCS用于接受过普外科和骨科手术的住院患者,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它血栓预防方法(如临床适用)联合应用,均能有效降低DVT风险[10,28]。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颁布的指南指出,GCS可减少65%下肢远端和无症状DVT发生,但对下肢近端DVT的预防作用尚不确定[29]。对于GCS在降低内科患者DVT风险方面的有效性评估,仍然缺乏证据[23]。虽然GCS是机械预防VTE最常见方式之一[2-3],但并不意味着其在VTE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配备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装置情况下,可选择其用于机械预防[4,30]。

多个国际指南均推荐,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首选IPC装置预防VTE[22,31]。有学者研究表明,膝下型和大腿型GCS均较难穿着[32]。临床上患者使用GCS依从率不高[33-34],可能与GCS价格、对其认可度和穿着后可能出现皮肤损害有关[6]。尽管GCS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问题,但相较于IPC装置,从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硬件设施配置现状看,GCS更容易被血栓风险患者获得。值得注意的是,ACCP和国内多个学术组织颁布的指南[23-24,29,35-38]及相关研究[39]均推荐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外科患者VTE风险。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为低危(1~2分)时,可采用GCS/IPC装置进行预防;评估为中危(3~4分)时,可采用GCS/IPC装置或药物进行预防;评估为高危(≥5分)时,应采用药物联合GCS/IPC装置进行预防;患者同时存在出血风险时,应仅采用GCS/IPC装置预防,直至出血风险降低[23,25,29]。

绷带的拼音_拼音袋子_绷带拼音怎么写的

2.2VTE治疗

DVT标准治疗是系统化抗凝,以预防PTE发生,但单独抗凝治疗没有明显的溶栓活性,对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缺乏预防作用[40]。ACCP不推荐对急性DVT患者采用GCS预防PTS,而对有PTS急性或慢性症状患者,往往可尝试采用GCS缓解症状[41]。对于慢性DVT,《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推荐穿着GCS[42],主要在于预防复发,减少和控制慢性静脉高压和PTS。

3GCS在VTE防治中应用规范

3.1压力选择

用于VTE预防:采用压力Ⅰ级GCS(表1)。

用于VTE治疗:《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推荐采用30~40 mmHg(足踝部压力)的Ⅱ级GCS[42]。所选压力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符,并尽可能选择可缓解下肢肿胀等症状的最低压力,以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8]。

3.2长度选择

用于VTE预防:多篇高质量证据总结[4,28]和《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24]指出,大腿型GCS比膝下型更有效,如果大腿型GCS因某些原因不合适,可用膝下型替代。实际应用中膝下型GCS比大腿型更舒适,无论对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均更容易穿着,患者出现问题较少,满意度较高,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9,43]。但一项对患者偏好和正确使用GCS预防外科患者DVT的系统评价指出,就患者依从性而言,膝下型GCS高于大腿型,该结果仅反映患者在医院环境中的依从性,一旦患者出院,依从性很可能降低[44]。在许多临床环境中,大腿型和膝下型GCS之间任何作用差异,均可能因患者对膝下型GCS偏好而变得无关紧要。因此,选择膝下型还是大腿型GCS预防VTE,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喜好、生活习惯,需要穿着时长,医师专业判断,腿部周长和腿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9,28]。

用于VTE治疗:对于GCS长度选择,医师专业判断、患者偏好和依从性是考虑重点[40]。《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推荐,对PTS导致下肢轻度水肿患者,大多可选择膝下型或大腿型GCS,大腿明显肿胀时应选择大腿型GCS[42]。国外有研究指出,近端DVT患者预防PTS首选膝下型GCS,这可能与患者穿膝下型GCS依从性更好、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有关[45]。

3.3尺寸测量

测量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9]。

测量工具:软尺(测量单位为cm)。

测量时患者体位:宜在患者处于直立位的腿上进行测量[17],但对于一些不能站立,仅能处于坐位或平卧位患者,不要勉强其站立,可在坐位或平卧位测量。

测量部位[17]:

①膝下型(短筒)——在踝部最小周长处、小腿最大周长处;

②大腿型(长筒)——在踝部最小周长处、小腿最大周长处、腹股沟中央部位向下5 cm部位周长处;

③连裤型——可参照大腿型测量部位。

测量要求:按照要求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周长[46]。根据测量尺寸并对照GCS说明书中尺寸范围进行选择。若患者偏瘦或过度肥胖,不在说明书提供的尺寸范围,可联系厂家定制或用弹力绷带替代治疗(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若患者双下肢周长相差过大,应根据测量结果分别选择不同尺寸GCS[8]。同时,测量后应记录GCS最初穿着时所测量的腿部周长,以便与下一次测量值进行对比,评估患者有无肢体肿胀发生和发展[4]。

3.4穿着时机

用于VTE预防:有血栓风险的外科手术患者、ICU患者,自入院起即应考虑穿着GCS,除非存在禁忌证[4,28,47]。另外,如果GCS作为术后治疗的一部分,术前就应尽可能让患者穿着[48-49]。苏格兰校际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Guidelines Network,SIGN)推荐,在无禁忌证情况下,患者术中也应采用GCS或IPC装置预防VTE[50]。

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颁布的指南[21]和国际血管联盟(InternationalUnion of Angiology,IUA)的国际共识声明[51],均鼓励孕期妇女穿着GCS,以预防DVT发生。

用于VTE治疗:ACCP指出,DVT确诊后3个月内应用GCS并不能减轻腿部疼痛[41]。国内指南对急性DVT治疗时GCS穿着时机也未提及[35,42]。GCS应用须在获得最大益处的同时,尽可能避免PTE发生。对于慢性DVT,建议确诊后尽快穿着GCS[42]。

3.5穿着时长

用于VTE预防:国外多篇高质量指南推荐,有血栓风险患者在无使用禁忌情况下,白天和夜间均穿着GCS,直至活动量不再减少或恢复至疾病前活动水平[22,26,48,50]。

用于VTE治疗:ACCP不推荐急性DVT患者常规穿着GCS[41]。慢性DVT和DVT术后患者穿着GCS 2年,可预防复发及VTE相关并发症发生[40,42,52],但缺乏应用2年以上优势的证据。穿着时长主要由患者和医师决定,穿着超过2年更多是对PTS进行治疗[40]。建议白天穿着GCS,晚上可脱下[53-55]

3.6穿脱步骤

穿前评估与教育:应由经GCS相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实施[9],根据血栓风险评估工具确定患者血栓风险程度[46],确保患者无GCS相关材质过敏史。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避免上肢力量较弱或活动不便患者穿着时发生跌倒或坠床,必要时请家属(长期主要照顾者)提供帮助。向患者及家属(长期主要照顾者)演示说明穿着步骤[4,9,48,56],告知适应证、禁忌证、穿着注意事项及穿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尤其要注意,合适尺寸GCS穿着需花费一定时间,较容易穿上则可能对腿部施压不足,起不到预防和治疗作用[57],但压力过大,可能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

穿前准备:穿着前首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应用禁忌,检查GCS尺寸是否符合患者病情和GCS完整性。评估患者腿部皮肤有无破损,指导做好足部和腿部皮肤护理,及时修剪趾甲,清除足部皮屑,保持足部和腿部清洁干燥[48],建议患者不要在足部和腿部使用油性物质,以免对GCS弹性产生不利影响[58]。嘱患者摘除饰物,以防损伤皮肤及GCS。

穿脱方法[46,59]:①压力Ⅰ级GCS穿着时,应先确认GCS对应足跟位置;压力Ⅱ级或Ⅱ级以上GCS穿着时,由于压力较压力Ⅰ级GCS大,操作者可先佩戴专用手套,露趾型GCS可借助助穿袜套[60](部分厂家在GCS包装盒中配备手套和助穿袜套),将其套于足部,再确认GCS对应足跟位置。②一手伸进袜筒直到GCS对应足跟处(袜跟),用大拇指和其它手指捏住袜跟部中间,将GCS由里向外翻出至袜跟,舒展袜身。③足部伸进袜口前,用两手拇指沿袜筒内侧将袜口撑开,四指握住袜身,两手拇指向外撑紧GCS套于足部。④食指和拇指合力将GCS缓慢拉向足跟,直至GCS对应足跟位置与患者足跟吻合。⑤将整个袜筒往回翻,并向上拉至腿部。⑥穿着后用手抚平并检查袜身,保持其平整。采用助穿袜套者穿着完毕后,从袜口将助穿袜套缓慢取下。⑦若需脱下GCS,用拇指沿GCS内侧向外翻,自上而下顺腿轻柔脱下。

3.7穿着期间评估与观察

皮肤清洁护理:每天至少一次脱下GCS,进行下肢皮肤清洁护理[48,56]。

肢体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下肢皮温、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有无疼痛、麻木,询问患者有无瘙痒等不适感,必要时增加评估频率[22,48]。对于自主活动能力较差、皮肤完整性受损和感觉不灵敏患者,每天进行下肢评估2~3次[22]。同时,定期测量腿围,测量值与前次测量值相比超过3 cm时认定为肿胀,腿围增加5cm可使GCS对下肢施加的压力增加一倍[4,46,61]。

GCS平整性评估:GCS穿着后应保持表面平整[56],踝部、膝部和大腿根部等易出现褶皱,注意定期检查。

GCS完整性评估:经常检查GCS是否有磨损或破损现象[14],以保证GCS压力的有效性。

3.8清洗方法

由于不同厂家GCS材质和生产工艺不同,清洗方法也可能不同。因此,清洗要求建议查看GCS配套包装盒中厂家说明书。

清洗时间:GCS无需每日清洗或频繁清洗,建议表面有明显污渍时或出现异味时清洗,或根据患者需求定期清洗。

清洗要求:采用中性洗涤剂于温水中清洗,手洗时不要用力揉搓。

晾晒要求:清洗完毕,用手挤去或用干毛巾蘸吸多余水分,不要拧绞,于阴凉处晾干,切勿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或用吹风机等进行局部加热。晾干后不要熨烫。

3.9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3.9.1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原因:GCS尺寸过小、患者长时间处于处于坐位、穿着位置不佳、大腿型GCS频繁下滑至膝关节或膝下型GCS过度拉伸至膝盖上等情况,均可使腿部局部压力增大,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下肢肿胀,严重时可出现下肢缺血。GCS在腘窝处产生皱褶,或下卷、翻折,会产生类似“止血带”效果[2-4,44,61],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可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和/或动脉缺血表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伴发下肢动脉缺血可出现下肢疼痛、皮肤颜色变化、皮温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预防与护理:①为患者配置压力等级和尺寸合适的GCS,定期测量腿部周长,穿着后评估发现腿部肿胀应及时分析肿胀原因,排除应用禁忌后及时更换相应尺寸GCS[4,22],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②穿着GCS时保持平整,不要下卷或翻折[2-4,44,61],长期穿着时注意评估末梢血运情况;③膝下型GCS穿着期间不能过度上拉至膝盖上,应保持其上端处于膝盖下水平;④一旦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脱去GCS,评估下肢肿胀或缺血程度,根据病情再次判断是否适合当前GCS治疗。

3.9.2皮肤过敏原因:主要包括患者GCS使用不恰当[3]、对GCS材质过敏等。临床表现:往往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皮疹、水泡,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溃烂等情况[3,49]。最常出现的皮肤过敏部位为大腿型GCS防滑硅胶区域接触到的腿部皮肤。与大腿型GCS相比,膝下型引起过敏反应较轻[47]。

预防与护理:①穿着前及时询问有无GCS材质过敏史,穿着后24~48 h内评估有无皮肤过敏反应发生[9,62];②穿着期间需定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做好皮肤清洁护理,每天2~3次[22,43,48];③出现过敏反应,须及时查看过敏部位及严重程度。如果过敏反应仅发生于大腿型GCS防滑硅胶区域接触的皮肤,可将该防滑硅胶区域翻折或直接反穿GCS,使之不直接与皮肤接触。对GCS材质严重过敏患者应立即脱去GCS,及时告知医护人员。GCS用于VTE预防时,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遵医嘱予以其它机械预防方式如IPC装置替代治疗[50,56];GCS用于DVT辅助治疗时,可遵医嘱予以弹力绷带加压替代治疗(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必要时遵医嘱予抗过敏药物等治疗。

3.9.3压力性损伤原因:压力性损伤是位于骨隆突处、医疗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肤和/或软组织局部损伤,其病灶可能是完整皮肤或开放性伤口[63]。GCS引起的压力性损伤多见于长期卧床、自主活动受限、身材消瘦、周围组织灌注不良等状态及穿着大腿型GCS患者[64-65],也可由GCS尺寸过小、压力过高引起。有学者研究表明,损伤通常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影响因素尚未明确[14]。

临床表现:GCS引起的压力性损伤常发生在足跟和踝部骨隆突处[22],主要表现为受压处皮肤红、肿、热、痛、麻木,若压力未及时解除,常有水泡形成,严重时可形成溃疡、坏死。预防与护理:①选择合适尺寸和压力等级的GCS[49];②每日脱下GCS检查皮肤情况[22,48];③注意穿着期间有无下肢疼痛等不适主诉;④遵医嘱做好营养不良患者饮食指导和营养供给;⑤出现压力性损伤时,应及时脱去GCS,若实施机械预防措施弊大于利,可寻找其它替代治疗方法[22,46-47],必要时损伤处予敷料保护,视损伤程度邀请伤口专业护士会诊。

3.10健康教育

教育对象和方式:国外诸多证据总结指出,需对使用GCS患者或家属(长期主要照顾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口头与书面教育,以确保规范应用[4,48]。

教育时机:患者穿着前予以正确指导,穿着期间进行有效监督,出院前告知患者及家属(长期主要照顾者)参与必要的随访[22,45-46]。出院前确保患者或家属(长期主要照顾者)已掌握GCS所有宣教内容[21-22,48]:①穿着必要性及重要性;②使用需医师开具处方[20];③适应证和禁忌证;④正确穿脱方法;⑤穿着期间皮肤护理方法;⑤并发症观察与处理方法,穿着期间出现不适情况(如肢体疼痛或肿胀加剧、呼吸急促、胸痛或背痛、咳嗽或咯血等)及时就诊;⑥可以停止穿着的时间并记录时间;⑦清洗和保养方法。

拼音袋子_绷带拼音怎么写的_绷带的拼音

拼音袋子_绷带拼音怎么写的_绷带的拼音

4结语

GCS规范应用至关重要,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做好专业培训,以便给予患者正确指导及必要的健康教育,从而保证穿着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防治VTE的作用。

[医疗顾问(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谷涌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景在平(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翟振国(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顾问(按姓氏拼音排序):黄叶莉(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李红(福建省立医院)、王建荣(解放军总医院)、张玉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参与本共识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宏霞(唐山市工人医院)、陈秀梅(广东省人民医院)、成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褚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艳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封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符伟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金玲(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郭连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郭淑芸(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黄梅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星(山东省立医院)、李海燕(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梁爱琼(南部战区总医院)、林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刘丽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清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欣欣(北京协和医院)、刘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海梅(海南省人民医院)、史振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志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莫伟(湖南省人民医院)、齐加新(山东省立医院)、钱火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瞿介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筱慧(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闻利红(北京肿瘤医院)、吴丹明(辽宁省人民医院)、吴学君(山东省立医院)、许秀芳(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杨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春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叶志霞(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虞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喻英(山西大医院)、曾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福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张玲娟(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晓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赵春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立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文利(河南省人民医院)、周瑾(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周云英(江西省人民医院)。执笔:植艳茹、李海燕、陈燕青(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811-818作者: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