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苗族乡,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阳市东南端,距贵阳市51公里,地处花溪与龙里、惠水三县(区)交界处,苗族人口占71%。全乡平均海拔1500米,境内最高处皇帝坡海拔1712.1米,也是贵阳市最高处。
引子
五百年前,刘伯温曾经说:“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云贵以什么胜取江南呢?刘伯温又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
一语中的。
诚然,莽莽万重大山,连亘万里,成就了云贵绚烂逶迤的迷人风光。
高坡,在云贵大山中尽管仅一弹丸之地,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它淋漓地演绎着世间绝奇山水与历史文化依恋的绝唱,它灿烂奇异,秀丽玲珑,舒展圣洁,神奇秀美。
高坡的山巍峨,高坡的水清澈,高坡的气候环境清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深山里的各族群众恒古不变的性格,山里人传承着祖祖辈辈的远古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后便形成了山乡特有的奇风异俗,在这里,无论是苗族、布依族、还是汉族,都铸就了大山的灵感和赋予浓郁的山野性格的文化内涵。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山水相依,人文地理,天、地、人合一,情景交融,一幅人与自然绝妙和谐的醉人风光。
千年古树,是这里的生态奇葩。
生物化石,是这里的天然遗产。
民风纯朴,是这里的文化积淀。
原来,这块净土早已蕴藏着千百个神秘的故事……。
史诗般的底蕴
浑浑噩噩,高坡不是历来就有的。
如果说高坡在泥盆纪时代就产生了未分层(D2-3)灰岩砂石,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中生代发生的高坡火山爆发。
火山前夜,高坡一片平原,此平原略有倾斜,北高南低,数十口火山,从今大洪、拐苏、摆桑、坪子上一字排开。岩浆一经喷出,浆液四处溢流,所到之处,地表层石头无不被烧焦,激烈的高温与冲击,导致这些石头或千疮百孔,或奇形怪状。又历经数百万年地壳的变形沉入海底和受海水的浸泡与冲刷,一部分凸出海面的石头便满身皱起纹层,其间还夹杂着海底才有的各类海生无脊椎、爬行等动物化石。当然,凸出海面的地形,以其断面夸张,层理激烈,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坡。
高坡唯一幸存的火山口遗址
高坡,这些百孔畸形的石头,成排列于山巅之峰,或像神像仙,成了当地苗民祭拜的山神;也零星散布在山间草丛里,似兽似怪,使游人观玩目不暇接。但凡此类怪石,微风一吹,嘤嘤切切,如怨如慕、如诉如泣,十分具有考古价值和欣赏价值。
而那些剩下的大量埋在地下的石头,在火山的煅烧下,也因火候的程度不同分别变成了石英砂和硅矿石,故高坡以火山口为中心的数十公里周围一圈,硅矿、石英砂等矿藏裸露且丰富,储量惊人,节理发育,层理清晰,品味极高,得天独厚。
尘封中的史迹
盘古开天地,高坡是原来就有的。
一座坡撑一座坡,组成一座最高的坡,人们叫它皇帝坡。皇帝坡巍峨挺拔,秀出群山,是贵阳市最高主山峰之一,堪舆学称之为“鼻祖山”;一座山紧挨一座山,连成了一条山脉,这条山脉从西向东伸延三四十里,直插龙里县草原乡,婉曲回旋,折头一转,爬凉山下坪子,跨云顶绕五寨,过摆省出甲定,经批林奔惠水,穿帐过峡,蜂腰鹤膝,一泻千里,坦坦荡荡结穴于大坝龙滩河。书曰:开幛穿心三五重,日月捍门百十里。口诀上也说:“下砂收尽源头水,儿孙霸尽世间田”这样一个大富大贵的龙穴,构成了一条具有风水意义性的龙脉。
当然,这一山脉所经之处,形成有地理风水穴脉大小不计其数,恕不赘言。这里要说的是这条山脉由于它高高耸起,将花溪和青岩全部隔断在外面,独自形成了一块富有特色的高山台地。这一台地,神奇美丽,风景如画,辉煌灿烂,灵秀多情,自古住着一支古老的苗族同胞,史称“东苗”。
说起这“东苗”,它的历史还真是源远流长,他们是第一个入驻这一高山台地的人。事实上苗族有《古歌》为证,《古歌》说:“那时候我们的祖先第一个爬上了这高高的山岭,山岭上杜鹃林盛如火;那时候爷爷奶奶们自由耕耘啊那时候总是彩霞满天……”。足见苗族迁居高坡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古歌》里阐述出高坡最原始的蛮荒面貌和阐明了当时高坡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来开发与居住的这样一个史前信息,最重要的是还在细节上还清晰地描绘出苗族同胞是在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季(杜鹃林盛如火)第一个浪漫入居高坡地区的居民。
当然,“彩霞满天”更多的是指苗族同胞对高坡这块土地的热爱与挚着,同时也告诉了人们这里自古已然的异域风情以及足够漫长和古老的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诚恳的、大胆的历史诠释。
入居高坡地区的苗族,自宋以来,就一直把高坡谓之“干把”。到了清朝,汉人“进入渐盛”,渐盛的汉民族视这里山大坡高,便不约而同地叫它“高坡”,直到道光年间,有学者把“高坡”一名著入《贵阳府志》书中,至此,高坡才有了它的正名。
有了正名的高坡,前面说过,自古以来一直住着一支古老的苗族同胞,也就是苗族,苗族不仅自古一直把高坡叫“干把”,就是今天的苗族也还在称高坡叫“干把”,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干把”的苗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家知道,上溯到晋代以前的贵阳城,史书为啥说不明?因为那里也一直是苗族居住的地方,史书咋个说得清楚!而苗族呢?苗族没有文字,无以撰记,年代远久,自然全已失传,即便现在的老人摆亘古,也只剩下寥寥的称谓,名曰“更罗”,唐代叫“下州”,宋代称“黑羊箐”,也称“黑羊大箐”,元代称“格桑”,但元朝军队攻入贵阳后(注:元朝时期还没有“贵阳”一词,老百姓习惯上是称“贵州城”,就连明末崇祯十一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贵阳时,都还在称“贵阳”为“贵州城”。确切地说,贵阳是明隆庆二年己巳六月移原设于今惠水的程番府入贵州城后的第二年庚午三月将程番府改名为贵阳府的,贵阳府是“贵阳”一词正式被官方用作“贵阳”的名称,指今贵阳城,不过,“贵阳府”是行政称谓,是指贵阳府所辖的行政区域。)苗族战败退出,贵阳遂改名“顺元城”,之后苗族曾想收复贵阳未遂,只不过史书却写成是苗族作乱,如《元史·本纪》曰:“至元二十九年,秋七月戊午,贵州苗蛮三千余人作乱……”。当然离开贵阳的苗族不叫贵阳为“顺元城”,依然是叫做“格桑”,至于以后的明朝称贵阳叫“贵州城”、“程番府”,清朝称“贵阳府”、“贵筑县”等,但苗族一直只称之为“格桑”,盖因苗族早已离开了贵阳,已无需对其名称再作别的研究别的称谓别的叫法,同时,苗族还把与之相遥呼应的花溪称为“格洛”,原因是这“格洛格桑”当年都是苗族先辈居住的地方。
当然了,大家也知道苗族最早的祖先叫蚩尤,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后来打了败仗,子子孙孙才逃到长江流域。还是战争,苗族又继续再南逃到黑羊箐,黑羊箐兵败后,“格桑”的苗族被打散,其中的一部分逃上了“干把”(高坡),悄悄地躲进这片深山老林上来安身,千百年来与世隔绝,形成了现在独特至美令人喝彩的高坡苗族,这就是尘封已久的高坡苗族史。
而这些史实的具体细节,历岁久远,知道的人就少了。
不可否认,苗族史正是缺少这样长篇的课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是渺小的,所谓沧海一粟,自然看不到沧海的变迁,也感受不到千年、哪怕是百年的辗转,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主宰着人类的历史和命运,千百年来,世界历史上最不可思异的千古之迷——苗族迁徙,竟是奠基在战争的千万冤魂深渊上,它让生命的沉重与颓丧远离了我们的歌谣与记忆,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
毋庸置疑,在生产力落后的年月,高坡的大山将苗族团团围住,在大山的护佑下,苗族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也保护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亘古、习俗、歌喉、诗性以及令人震惊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的图腾文化,正是这一点,让古老的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反差焦点与重心尤显更加突出,自然,如今科学极度熏蒸的当今世界,宿命思维以及寄生其上的神秘内容,无神论都归于“不可能”而淡化之。
古树:杉坪村乐东拟单性木兰(濒临灭绝植物,全国仅贵州两棵,杉坪村为两棵中最大的一棵)
言归正传。
曾几何时,高坡茫茫一片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天蔽日,虎啸猿啼,人迹罕至。任何民族的生存,都注重环境,讲究选择,当战争打乱选择,人们就依赖缘分,缘分来了,它会落地生根,所以,逃上高坡来的这支苗族,很快就与高坡结上了缘。我们知道,那时的高坡,森林茂密,荒无人烟,地势高耸,是个绝佳的世外桃源,入居高坡地区的苗族一方面凭借高坡这一高高的天然屏障,足以抗拒外界各种势力的入侵,达到安居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以高坡地区原始森林丰富的物质给养继承了和保留了狩猎与采集的生活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我们将在后面作选择性的展开叙述);再一方面又因居所相对固定开始了刀耕火种作业,这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逐一得到了发展,具体体现为慢慢转型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说,苗族来到高坡来以后,披荆斩棘、伐木垦土、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和创造着懒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与光辉灿烂的高坡文化。
春天,布谷声声,高坡遍山开满了映山红,映山红鲜红似火。苗族各寨中男子媳妇们赶紧包饭包粑粑当作干粮上山去割柴割草烧火土,点种包谷,撒红米秧,种瓜种豆,开始新一年的农事农活。
春天是个恋爱的季节,姑娘们边参加农活边思想着到底哪一天要在哪个坡头宴请哪个后生来吃烧火土酒?当然是请她最心动的他,想好了还要提前去约会,在约会的那天要亲口告诉他,让他哪天哪天到哪个山坡上来吃烧火土酒。后生们这个时节若收到姑娘的邀请,表示有姑娘看中他了,高兴下来后,那他就要去准备准备,赶紧趁赶场的时候去买双漂漂亮亮的布鞋,再买一块芳香的手帕,买一把精致的红纸伞,然后还要花几天功夫上山去串串,选几棵好的直的小杉木树子砍下来,拿回家或自制或请木匠帮制成漂亮小巧的扦担、扁担等,到姑娘定好吃烧火土酒的那天,一并送去献给心爱的姑娘,以表心意。而这天只要是姑娘有心宴请的后生,姑娘都是从家中办它十几好几个菜,又抬又挑的送上山来盛情款待后生,让心上人吃喝开心。而在寨上,哪个后生有姑娘请吃烧火土酒,这是很有面子的事,好多的后生是没有的,所以他们只好央求那些有烧火土酒吃的伙伴们带上他们去作伴,一方面是见机学习人家的恋爱知识,一方面则是趁机改善下一生活,那天姑娘送上坡来的酒随你喝,肉随你吃。
夏天,热闷潮湿的山风吹遍整个山乡,蔚蓝的天上大朵大朵亮得刺目的白云在低空飞掠,中午时分,阳光分外发力,满山的青草被晒矮去了三四寸,巨石都被晒开了几道裂缝,看牛的娃娃早已把牛赶进河里,自己也赶紧光着屁股跳到河中去和牛泡在一起,惬意地用苗语“咦、阿、拜、啵、吧,周、上、哑、啾、口”重复点数着天空中倒映在清澈河面上千万朵飘飞的白云。
大人们薅了二道包谷薅了二道秧后,就牵起“巴郎”(角牛,也叫打牛),吹起唢呐,赶牛打场去了,尽管盛夏的阳光刺得人们的眼睛眯成了一条条线,但牛打场盛大的场面仍然是最能牵动苗家男女老幼齐心向往的。牛打场里的狗肉锅汤更是一道地道风景,特色而生态,一排排炊烟袅袅的地摊上锅里的热汤在翻滚,煮熟的狗肉味随风四溢喷鼻飘香,火刨的糊辣椒味远远就能更加激发起人们的食欲,做辣椒水过程简单却及其讲究蘸碟的辣和香,摊主现把上好的辣椒丢到滚烫的木炭火灰里去刨,刨到烟子四起,开始呛人的时候,扒出来半糊不糊的,烫烫的拣起来边拍边吹,两掌一搓,放入碗里,加汤加盐,加姜加蒜,一搅,又辣又香的辣椒水就做成,拈一筷狗肉蘸上去,一滚,夹出来一尝,再咂上一口米酒,两眼一闭,咦!神仙日子,吃不到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饥肠咕咕,垂涎三尺……。
秋天,山里的枫叶火红,田野里一片金黄,这个季节,风景如画,大人们忙着收割打谷,娃娃们也忙钻进栗树脚去捡板栗。那翻过山岗的风,微微吹动,摇拽的树枝就会相互碰撞,板栗立即雨点般欢快的落下来,然后迅速跳进杂叶草丛中躲藏起来,娃娃们只要用棵小木棒棒扒开草丛,细心检查,会看见板栗,捡起来即可生吃,酥香脆甜,如果拿回家去丢进材火灰烧炸开来吃,那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秋天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娃娃们的活儿也就特别多,这天刚拣完板栗,隔天又成群结队上山摘柿子。熟的柿子摘到手里,立即可吃,打浆色的不能吃,就用竹蔸满满的装上带回家来,倒进缸子里头,中间放上一个木瓜,找些包谷须须给它塞紧,再盖好,不几天,所有柿子统一变红,全部熟透,又软又香,甜沁心脾;改天,又可以去摘鸡爪,或者揣起木盆簸箕,下田沟里去捕鱼,秋天的鱼儿个大肥壮,但首先要选好地方,垒起土墙一隔,用木盆从这边滔水倒到那边,一会儿这边的水渐渐干下去,鱼儿们无处藏身,便使劲干跳,大伙这时就抢用簸箕去撮鱼啦!俗话说得好:“吃鱼没得捉鱼欢”,真是开心得很,整个秋天的时光尽在欢乐的氛围中闪逝。
冬天,北风呼呼吹,远山的树叶都在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黄来黄来的,甚至一夜之间就被寒风教唆着离开了树枝,光秃秃的树枝反而没了负担干脆挺直了腰杆站着一动不动地开始了冬眠着。老人们的活路是一边放牛、一边打柴,偶尔有两三个娃娃跟着放牛,他们就从家里带上包谷、黄豆什么的,到山上拣些柴来烧成一大笼火,围着烤火的人们被火苗烤得脚杆直泛起一根根的红筋印印,这时把包谷黄豆丢进火堂的热灰窝去,再扒些热灰盖上,不一会,噼哩拍啦,包谷就从灰里蹦出来,爆成白花花的包谷花,满地打滚,热汤热汤的拣起来吃,酥脆喷香。人类美好的童年都是营造在大人的呵护氛围下而产生。
如果遇上下大雪天,白雪皑皑,野外一片银色世界,山里的雪花伴着北风的呼啸泛着白冰一样美丽的光泽。那时,男人们便互相邀约,拿起猎枪,唤上自家的猎狗追山(狩猎)去了,追山的对象有山羊、野猪、野兔、野狗,运气好的,总是要有收成,那时全寨的人就都汇聚过来打平伙(聚餐)。人们难得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吃顿饭,寨子里的气氛异常温暖融洽,得到赞美和称颂的传统的尊老爱幼你谦我让的优良品德在这里显现无遗,古老的苗家最热情的淳朴的性格完全暴露在米酒弥漫的飘香之中,火塘上父辈们粗犷的歌喉和大碗碰杯与大口吃肉响成一片又相互伴奏代表了一切事物,人人都端大碗喝酒已然构成了苗族的文化背景,人们的这种生活思维方式在演绎过程中还无意将其成功地溶解成了哲学,很显然,它是苗族在同环境的长期争吵、交涉、博弈中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释诠,人们都会真心赞同这种哲学是人类文化对社会和谐促进的精辟洞见。嫩娃娃力气小不能参加追山,就用爷爷们给编的马尾扣、或者竹箕去安雀子,下雪天雀子们大多生活无着无落,正好娃娃们就先在地上扒开冰雪,挖开泥土,露出一小条新毛坯土路,诱惑雀子们从树上飞下来找食吃,毛坯路宽五几寸,长两三米不等,在这条小路的靠末端部位上安上马尾扣,两头钉上死柱子,用许些树叶或枯草遮盖起来,只要雀子顺着毛坯泥路寻找小虫什么的走过来,一头套进马尾扣,越争越紧,越摆越死,最后只有等娃娃来捉的命。用竹箕安雀子则要复杂些,如果偷不到家里的包谷颗颗,便只有到红拌地去剥红拌杆杆,慢慢地检查,发现红拌杆的蛹后,捉起来用细线拴住,将其设置在竹箕的机关上,专等雀子来啄。一啄,机关退去,竹箕闪电似地将雀子盖个结实。
入冬的高坡,数腊月间最冷,那时寨寨都有杀黑毛猪庆丰收炕腊肉的习俗,黑毛猪是高坡地区少数民族长期饲养的原始地方种猪,本土特色浓厚,保存完善,猪毛色泽纯亮,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山里人做腊肉的最佳原料。
冬天是苗族妇女较休闲的日子,但她们总是念念不忘女人唯一的活路——挑花(刺绣)。她们会两三一群、四五一伙地集结在离寨子不远的一个篝火边,一边拉家常一边挑花,挑花是苗族妇女炫耀自己心灵手巧的手上活路——针线活。女孩子从小开始是在大人们的指点下先学挑她们自己用的袜垫、戴的小花围巾或飘带,慢慢地培养挑花的习惯和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挑花技术的日臻娴熟,就可以参加绣大幅彩色、花纹严密、对比强烈、做工精细的黄背牌,显示女人具有的智慧与魅力。姑娘们是挑花堆里的活跃分子和激进派,她们的话题大多则是摆心事、唱山歌,谈来年开春了如何宴请情哥哥,毕竟正月初二要宴请一天,十六要宴请一天,还有那古朴而肆意歌舞的令人痴人醉的烧火土酒“就阿岜旦”(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古习俗之一)。摆到情深缠绵处,她们的声音万般柔和,她们的眼睛燃放光彩而美丽多情,在期盼的欲念中额外滋生出了劲道十足的想象力,但无疑它更接近最本真的人性也更符合天性以及更具有显而易见的真实性,因此,尽管刺骨的寒风冻得她们通红的脸像是抹上了狼血胭脂,但冷厉的风中不时传来她们粗犷而爽朗的笑声和娇滴滴的开心使得她们愈加犹如原始女人那样野蛮、英武与美丽……。
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坡苗族洞葬奇观
旷世神奇,如歌高坡
神奇高坡,高坡如歌,如歌传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各个寨子都流行一种夜文化生活。苗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是靠夜间集中来学习,具体表现形式为口授心记,农闲的时候,鬼师或歌师在家中生上一大笼火,众人围在火堆旁一边取暖一边专心听鬼师念鬼,苗族的念鬼内容有祭祀、有历史文化、有礼节风俗,学习的人全凭心记;古歌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学习古歌的同时,还可以要求歌师教授山歌、情歌和吹芦笙、木叶、手哨、箫笛等。因此,入夜后,山里的夜空不时飘来此起彼伏的苗家悠扬的歌声与芦笙曲调。嫩娃娃则对老人们给摆古较为感兴趣,穿越了太长的历史沧桑,经历了太多的艰难苦涩,积攒了太重的文化沉淀,生生息息的人们传承着外界难有的至纯,没有一丝犹豫,老人伙便把他们从父辈那儿听来的故事,不厌其烦地一句不漏地摆给儿孙们听,儿孙又再拿去摆给自己的儿孙们听,以此一代一代地将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口传,只是口传文化很快又被儿孙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如今的苗族摆起自己的历史,大伙儿只记到那飘摇悠远的“黑羊大箐”,再以前的事儿呢就不大记住了,于是摆出的历史就比较简短,不过却挺直观:
传说苗家最早的老祖宗叫蚩尤,蚩尤带着家族住在黄河一带,开垦黄土地,戏饮黄河水,拥有北方最辽阔的土地和最原始的自由。蚩尤人高马大,彪悍勇猛,生性横蛮,是被喻为铜头铁额,头上长角,吞食砂石的人。蚩尤有九个儿子,就以第九个儿子的“九”为吉数,号为“九黎”,人称“九黎族”,代表一方民众。“九黎族”势力强大,曾经称霸一时,不过时过境迁,等蚩尤年老后,就斗不过皇帝和炎帝的联合攻打了,兵败逐鹿。
蚩尤战死,他的儿孙们就纷纷向长江流域逃难而来。逃出来的九黎生了三个儿子,为躲避敌人的找来,九黎就以三个儿子为由改称“三苗”。“三苗”主要经营在长江流域一带。
好多年过去了,北方人又来攻打三苗,三苗没得准备,又被打得四分五裂。打进来的北方人一看,三苗人数不少,住的地方山环水抱,很美,但三苗光有蛮力,缺乏智慧,乃山清水秀中的莽夫,所以称三苗为“五溪蛮”。
不得办法,苗族的儿孙们继续南逃,躲进了崇山峻岭的牂牁江边,一路躲,一路逃,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翻过多少座山,最后一部分来到了黑羊大箐。这时,苗家已被称为“苗蛮”(也就是苗族)了。
如 歌 高 坡
苗族的迁移,是世界上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路途最遥远的大迁徒。迁徒成为苗族历史的主旋律,成千上百万人,历经几千年,在大地上缓缓移动,直至足迹东、西两大半球,成了世界文明历史中的奇迹,尤其以深刻影响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著称。
后来黑羊大箐也发生了战争,今天贵阳地区的苗族,不论是花苗、青苗、或是高坡地区苗族都把“贵阳花溪”称为“格洛格桑”,这是不争的事实,它涵盖了苗族同胞那段久远与鲜为人知的历史。
来到“干把”的这支苗族,正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它的历史,只是凭借高坡地区喀斯特地理特征和古代高坡森林密茂的环境特征,苗族同胞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完整地保持着苗族经营长江流域时期的原始宗教图腾——黔中大地普遍的洞葬、悬棺葬现象①。致使后人纷纷不解而成为神秘成为传说成为摆古。
透过时空来看高坡的过去与未来,它是一本厚厚的苗族文化历史书,苗族文化有着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这个古老的民族,历尽沧桑,穿越了不知多少时代,把他们古朴悠远沉积厚重的文化,一路如歌,带进了现代化的今天,正所谓神秘高坡,高坡如歌,如歌传说。
传说是歌
高坡的山如歌
高坡的水如歌
岁岁年年
高坡如歌
又是一年四月八,这样如诗如画的高坡,不去可惜了!
为迎接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四月八”,4月30日高坡乡云顶草原将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
千人芦笙歌舞互动
苗族榜郎古歌展演
苗族射背牌
高空滑翔飞行伞表演
徒步穿越红岩峡谷
上刀山特技展示
民族体育竞技高跷赛跑
苗族刺绣展演
鸟王争霸赛
...
多种多样的民族民俗活动,让你真心体验一把最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盛宴!!!
人间最美四月八
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又称"亚努节"。相传,苗族祖先原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英雄亚努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亚努祭日,苗族子孙们都要穿着盛装,带着各色糯米饭和其他食品,以祭奠为名,在一起吹芦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用一场集体的精神狂欢以示敬畏和纪念。
快来吧,高坡云顶草原
打开大门等着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