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北有一个小山村,名为“皋城村”。该村依山傍水,依着皋亭山,傍着上塘河水,风景秀丽。村中农户都将自己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或茶馆,一到假期,游人不绝,三朋两友推杯换盏笑谈人生,或品茗茶香闲谈古今,或玩牌相聚打发惬意时光。

古道湿茶的作用_古道湿茶_古道古茶

吴越松径进山门

皋城后有条登山小道,相传是五代吴越钱王时王族修建。据史料记载,公元935年,吴越王钱鏐的儿子钱元瓘在皋亭山修建“龙居寺”,公元942年,钱鏐的孙子钱弘佐修建“佛日寺”,同年在赤岸建造“众善院”,这条石径古道应是众善院与佛日寺往返之道。 佛日寺、龙居寺、众善院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些年随着千桃园景区开发,相应历史古迹都在重建中。唯独这条古道还保留了二百米左右,尤其弥足珍贵。虽然古道两旁青松不见,但已弥漫了茶香。

这条古道就是“吴越松径”,它采用了古老的独脊碎石筑路法铺筑而成,路面采用较大弧度分水,排水效果好,小路虽小却也足见古人铺路的智慧,即使在下雨天,走上这条石子小径也不湿鞋。类似的筑路法,与丽水“稽勾古道”,安吉“独松关古驿道”,形制样式几乎完全相同。

古道湿茶_古道湿茶的作用_古道古茶

吴越松径古道

相传苏轼曾从这条古道走到佛日寺,写下“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诗句。(苏轼《游佛日寺》)皋亭有路通,就是指这条古道。东坡先生非常喜欢佛日寺清净,曾把寺后的向下庵选作读书之处,他和寺僧道荣结为诗友,写下“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和“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等诗句。

佛日寺建于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佛日净慧寺,那时佛日寺香火旺盛,曾占地四十多亩,布局严整,并逐渐形成寺院群,规模可与灵隐寺西天竺相埒,故又称东天竺。

秦观在《游杭州佛日山净慧寺》也曾写道:“五里乔松径,千年古道场。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这里“五里乔松径”应该也是这条古道。后来清朝孙士毅在《松径》诗中也提到了这条古道。

古道湿茶_古道湿茶的作用_古道古茶

吴越松径两旁茶园

森森一径欲参天,兰若秋林散晚烟。月到鹤巢添冷艳,风过梵呗曳清圆。

深秋黄昏,晚岚迷漫,小小石径,两旁古松掩映,漫步在这条小路上,一弯残月挂在鹤巢之上,皋亭山显得孤寂、冷艳,松风轻拂,时有时无的从古寺中传来的梵音缥缈在这山野之间。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