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霸蛮”是湖南人性格的标签,也是湖南人的自我认同,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性格的高度浓缩。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我们来看看湖南人的名言,大致了解一下什么叫“霸蛮”?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

……

是不是特别倔?特别刚烈、彪悍?

那么,湖南人“霸蛮”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千人百姓万脾气,同一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昨天和今天的处理方式可能都不一样,一个省的人都有相似性格,必然是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并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强化的结果。

影响湖南人性格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战国时期处于鄙视链底层的愤怒、屈原的自杀明志、中原移民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三湘四水的码头之争、中原谪人的革新文化、明末清初王夫之不服就得干的思想和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精神影响等。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鄙视链——自我证明

长江年径流量是黄河的15倍,但黄河流域被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南方有没有文明?当然有。

湖南永州发现了14000-15000年前的陶片;

江西万年县、湖南道县都发现了12000年前的水稻;

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

4500年前的三星堆的青铜、玉器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但长江流域有个硬伤,就是没有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的文字,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用汉字写的。

不是长江流域没有文字,应该是在竞争中没打得过汉字。

在已知的历史中,古代湖南是个蛮荒之地。

西周时期,中国的城市分布是一个“十”字形。

横轴是宝鸡—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徐州—连云港一线,跟黄河重合。

纵轴是大同—太原—长治—洛阳—南阳—襄阳—荆州一线,这是游牧民族南下的路线。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何尊铭文写有:“余其宅兹中国”,中国即指洛阳,洛阳是十字交叉点,既是西周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在中原文明看来,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之地,一直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

我在长江下游,就是“南蛮”的一部分,湖南更靠南,那就更“蛮”了。

东周以后,湖南属于楚地。

所以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湖南也称“楚南”。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

战国乱世,大家互相争伐,也不忘互开“地图炮”,互相抹黑。

其中,楚人是被黑得最惨的,“乳楚梗”妇孺皆知。

狐假虎威、趾高气扬、子虚乌有、画蛇添足、班门弄斧、竭泽而渔、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倒行逆施、尔虞我诈等上百个成语都是描述楚人的,大多不是什么好词。

骂两句也就算了,还编成成语让子孙后代代代背诵记忆,真是可恶,可见掌握话语权有多么重要。

为啥要黑楚人呢?因为楚国是后进生,底蕴不足,被称为“荆蛮”。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的长江流域还高,河南都能大象成群,南方就太热了,南方人口多聚集在山区,凉快一点。

所以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洞庭湖以北是有不少人的,洞庭湖以南,人口就很稀少了。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也不多。

秦始皇五次巡视天下,东、西、北三面均到达边境,南面只到达洞庭湖,太热了,也没多少人,就不去巡视了。

刘邦派灌婴打下南昌并筑城,起名“南昌”意为“昌大南疆”,说明江西当时也没多少人,江西在战国时期也属楚国。

楚人被泼脏水,当然不干呀,也开始还击,但打嘴炮肯定打不过中原人,文字都是人家发明的,只能心里发狠。

于是就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霸气表达,既表达死战到底的决心,也是在发泄被抹黑几百年的愤怒。

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也不受待见,但“辱秦梗”未能流传,因为秦国笑到了最后。

即使到了今天,“湖北九头鸟”“湖南骡子”的名号仍常被人提起,可见这种地域鄙视链真的是根深蒂固。

两湖人民也别生气,毕竟“京油子”“卫嘴子”也不是什么好词。

只是我不明白的是,“十个九头鸟,抵不上一个宝庆佬”却是湖南人说的,宝庆就是今天的湖南邵阳,湖南湖北本一家,自家兄弟,何必互相伤害。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屈原——自杀明志

屈原是战国时期秭(zǐ)归人,三峡大坝就在秭归,现属湖北。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

屈原的文学成就太大,掩盖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光芒,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

屈原主张变法强国,对内举贤任能,对外联齐抗秦,但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多次流放。

公元前278年,楚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湖南岳阳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进取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屈原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楚怀王对秦国心怀幻想,结果被秦军所扣,并死于秦国。

生死看淡,不服要干,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宁可自杀也不肯苟活于世的精神也成了湖南人“霸蛮”性格的源头。

屈原对湖南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

著有《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的陈天华以死警醒国人,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水自尽。

留日学生姚宏业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受到反动绅士阻挠,愤懑难平,也效法陈天华,投上海黄浦江自杀。

杨毓麟在英国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加之列强妄图分裂中国,悲愤交加,痛苦势单力孤,无法报国,留下遗书,在利物浦蹈海自尽。

这三位近代湖南人都用屈原的方式警醒世人,用死亡告慰回不去的故乡,号召大家起来革命,阻止敌人入侵。

战国时期的楚国面积非常大,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

屈原自杀明志对所有中国人影响都很大,这并不是湖南人“霸蛮”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移民——土客争斗

中国人之所以对统一有执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地移民,各地文化风俗互相碰撞,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形成了统一的概念。

中国有三个地区的老百姓口才非常好,天津号称“人均相声大师”,东北号称“人均喜剧人”,四川普通话自带喜感,《让子弹飞》、华为广告的四川普通话版本别具风味。

原因是一样的,三地的人口构成九成以上是移民。

泰山不是最高,占地也不是最大,但被称为“五岳之首”,原因很简单,秦始皇祖上是山东人。

西周分封时,把他们祖先从山东迁到了甘肃陕西一带,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威震四海”,总得跟祖先说一声,祭拜祭拜。

他去了,其他有为君王有样学样,也纷纷到泰山封禅,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封禅都没毛病,后来,软蛋宋真宗赵恒也去封禅,把大家恶心到了,就再也没有人去了。

从西周大移民开始,历朝历代都在移民,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也带来了土客矛盾,至今,很多地方的人还自称是“客家人”。

湖南在秦汉之前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能形成今天的人口规模,主要基于移民。

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秦修灵渠(公元前214年)征百越、汉武帝打越南,湖南都是必经之路,湘江上游人口增加,主要是各地的军人。

“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忌惮当地凶悍民风,命令军人与当地人通婚,也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特别是湘桂交界的永州地区,公元83年,永州到郴州的山路开通,成为主要交通线,有了水陆双通道,永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岭南到长江下游仍然依靠海运。

永州文化深厚,秦始皇到了洞庭湖,不再往南,在洞庭湖遥祭永州九嶷山的舜帝,后来,历代帝王或遥祭舜帝,或遣官代祭,现留存古祭祀碑和古碑刻42块,屈原、司马迁、李白、李商隐、柳宗元都曾到过永州,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黄浦三杰之首蒋先云都是永州人;

湖南第一拨移民是军人。

王莽篡汉,人口折损一半,大量南阳、襄阳人口南下洞庭,这是第二拨移民,以湖北人为主。

西晋傻皇帝惠帝时期,巴蜀游民万户入荆湘,后来的湘阴县就以巴蜀人口为主,这是第三拨移民。

汉末战乱,“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进入扬州和荆州,湖南接受的移民有限。

安史之乱,第二次“衣冠南渡”,中原人口大量增加,这是第四拨移民,以中原人为主。

靖康之乱,元兵南下,湖南人口锐减,千里为墟。

元末明初,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可以说是重建式移民,紧邻江西的醴陵、长沙人的祖籍十有八九是江西,毛爷爷祖籍就是江西吉水,这是第五拨移民,以江西人为主。

洞庭湖区可以种地,可以打鱼,人口承载能力较大,加之离江西本就很近,习俗语言相近,矛盾不是很大。

但山区的矛盾就非常大了,湖南别称“丘陵省”,山高水险,地贫物少,为了生存,本地原住民多彪悍,移民想立足,就得与当地原住民不断斗争,经过千年的演变,慢慢形成了湖南人独特的“霸得蛮”的脾气。

其实,不仅是湖南,但凡是移民省份,只要山多,民风都彪悍,战斗力都不弱,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都不好惹,这是几千年斗争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

人口多移民,并不是湖南一家的特性,但湖南地处中原进军岭南的通道,没有几分狠劲,很难在兵祸之际存活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江浙沪皖人口也多来源于中原移民,但移民数量远超原住民,所以“客人”成了“主人”,也就没人自称“客家人”了,自称“客家人”的都是数量没有原住民多,又地处山区,为了生存,只能跟原住民在斗争中共存,所以土客矛盾多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地。

江西是客家人中转站,“江西老表”是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人对江西人的称呼,不能个个都冲江西人民叫“老表”。

土客矛盾绵延千年,广东至今还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

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2023年10月,广东揭阳四个“世仇村”才解除了“百年不通婚”的旧约。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湖南人更猛,1993年郴州的5000人械斗直接推动了中国禁枪法令的出台。

说是械斗,实际上,两村动用了4部炮车、95门土炮、57支土枪、233公斤的炸药、2600多发雷管、255枚土制手雷,以及数不清的长矛、大刀,这种组织能力,这种战斗力,“战斗民族”见了也得跪。

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湖南邵阳也非常猛,我们看一个条幅,大家体会一下。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

当然,这些争斗有些是土客矛盾,有些是宗族矛盾,但湖南民风的彪悍,可见一斑。

土客争斗并非湖南独有,所以,这也不是湖南人“霸蛮”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码头——帮派文化

湖南别称“三湘四水”,是以洞庭湖为核心的湖南地理的概括。

洞庭湖区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一带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区域为“湘南”。

四水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最后都汇入洞庭湖。

有水必有船,有船必有码头,有码头必然有斗争,有斗争必然要有组织,这些组织就是帮派。

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1955年授衔时,贺龙排名第五,却是授衔命令第一号。

因为贺龙是典型的“带资入股”,南昌起义8000兵力是贺龙一手拉起来的。

起义失败后,他只身返回湘西,又拉起上万人的队伍,就是后来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军团。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除了贺龙侠肝义胆人格魅力强之外,贺龙在哥老会的地位很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中是这么记载的: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这是陆上的帮会,水上的帮会斗争更惨烈。

湖南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

太平天国时,宝庆人江忠源600人就敢打太平军20万人,打了三个月,石达开也没打赢,只能绕道四川,慨叹“铁打的宝庆”,撤了。

宝庆即邵阳,邵阳一直是湖南战斗力天花板。

邵阳人的强悍前文提了一嘴,但邵阳的真正战斗力要从控制水运说起。

资江和邵水滋养的邵阳,七山一水两分田,种地养活自己是不现实了。

那就做水运呗,从资江放排,下洞庭,闯长江,来钱。

但洞庭湖和长江哪是你邵阳人能说了算的,控制不了只能挣点苦钱,那哪行?

邵阳人硬是靠着敢打敢拼,先打服益阳和岳阳商帮,再打服江西老表,然后整合湖南“五府十八帮”打服九头鸟,在各大商帮盘踞的汉口码头打下一片天地,如今汉口还有一条街叫宝庆街。

邵阳商帮从此名扬天下。

邵阳人不仅在水上厉害,在陆地上也是战力爆表。

日军入侵邵阳时,当地村民单枪匹马就敢用锄头、镰刀、菜刀割落单的日本兵的脑袋,这些人都被写进了邵阳县志,就像有网友说:“打日本还犹豫啥,那是要进族谱的,头香都是你的”,邵阳人民证明了此言不虚。

码头争斗的地区有很多,江苏、浙江、四川都是水网密布的地区,所以,这也不是湖南人“霸蛮”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谪人——革新文化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

湖南原先是三苗人的地盘,后来的人口构成主要是移民,想要在天南海北的人群中统一思想是很难的,但湖南有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大量顶极牛人被贬谪到湖南,他们对于湖南人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凡是谪人,多是不被统治者认同,有想法却不得志的人。

他们不仅饱读诗书,还有革新精神,这种“不服”的精神注入湖南人的思想,成了湖南人“霸蛮”思想的重要来源。

古代流放制度,表面上是“仁慈”,不杀你,实际上是根据你的“罪过”确定远近。

觉得你该死,就把你流放到海南、新疆、黑龙江,到了这些地方,基本就死定了,像苏东坡那种心宽体胖的不多。

觉得你罪过不算大,就流放到近一点的各种山区。

如果只是小施惩戒,就流放到京郊。

流放到湖南的,基本是把皇上气急了,因为再往南就是五岭、海南了。

这些被贬谪的牛人中。

褚遂良最终被流放到了越南,因为他反对册立武则天,这“罪过”太大了。

枊宗元最后被流放到了柳州,因为他要削藩、肃贪、整顿税收,把整个官场都得罪了。

寇准为人刚直,契丹犯宋,寇准架着真宗亲往澶州督战,稳定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能力太强,被人排挤,最后流放雷州。

好心为黎民,认真待君王,结果却被流放,你说他们心里没委屈是不可能的。

柳宗元就抱怨个不停,他说湖南隔壁的四川的狗见过太阳没?广东的狗见过雪没?贵州的驴除了后踢还有什么招?这就是“蜀犬吠日”“粤犬吠雪”“黔驴技穷”的由来。

但心里有苦君王不听,只能在流放地说给百姓听,于是他们一边教化百姓,一边“诉说”自己改革的愿景。

老百姓就在他们的“絮絮叨叨”中慢慢接受了革新的思想,想革新就要有力量,而力量来源于行动,我老百姓没有力量,但“我命都不要了,我们就平等了”。

千年科举,湖南状元仅有15人,堪称“文化沙漠”。

但湖南应该是顶级谪人最多的地方,这对湖南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从屈原到寇准,一堆牛人贬谪湖南后,湖南出现理学大家周敦颐也就不奇怪了。

王夫之——不服要干

王夫之,因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

他是塑造湖南人“霸蛮”性格最重要的人,他影响了近代湖南所有革命者,从左宗棠到谭嗣同,从蔡锷到毛爷爷。

“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熏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我们来看一张关系图,大致了解一下王夫之对近代湖南人的影响。

教员有位老师叫杨昌济,杨昌济有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叫谭嗣同,谭嗣同的三位老师都是王夫之的粉丝,其中对谭嗣同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欧阳中鹄,谭嗣同敬他“如子敬父”。

欧阳中鹄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瓣姜”,“瓣”指庙中烧香,“姜”是王夫之的号,“瓣姜”即“王夫之的崇拜者”。

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是不是人

左宗棠是邓显鹤主持编辑的第一版《船山遗书》的编辑之一,太平天国打进长沙时,他与郭嵩焘一起在山里避难,郭嵩焘通过左宗棠第一次接触《船山遗书》,便如饥似渴,爱不释手。

郭嵩焘后来创建船山祠,首祭王夫之,船山学社是教员年轻时经常组织活动的场所,他与杨开慧就在船山学社结婚。

郭嵩焘与曾国藩是同学和亲家,曾国藩第二次刊印《船山遗书》,比第一版更全面。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他经营洋务,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格局明显高过其他人,这跟他是第一版《船山遗书》的编辑直接相关。

谭嗣同评价王夫之:500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矣。

蔡锷采用王船山学说证明中国有尚武之民族。

教员建议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写进《中国教育史》。

教员读过17遍《资治通鉴》并批注,而王夫之的《读资鉴论》是一并阅读的,1962年还让人给他找这套书,1973年还让人注释《读资鉴论·秦始皇》。

他牛在哪儿呢?引得几乎所有豪杰都相信他的学说,并付诸行动。

主要有三方面。

屈原是哪里的人?_屈原人是哪里人_屈原是不是人

一、反清复明、身体力行

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都是明朝的“遗臣”,都很有骨气,都做到了“忠臣不事二主”。

但最有骨气的,还是王夫之。

他组织抗清,却被告密,只能流浪,四处搬家,最终才在衡阳落脚,著书立说。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臣”,坚持不剃发,绝不与清廷合作。

他20多岁时用自残的办法拒绝了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合作;

50多岁的时候拒绝为吴三桂写《劝进表》;

终其一生同清政权不共戴天。

二、纠正理学,狂批心学

王夫之一生都在反思明朝为什么亡于农民起义军和外族之手,他认为决定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力量是物质,既不是理,也不是心。

王夫之认为朱熹说的“理在气先”是有问题的。

朱熹说的“理”相当于事物的“规律”,“气”相当于事物本身,王夫之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不能离开事物本身去寻找,这个思想跟我们今天讲的唯物辩证法没啥差别。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夫之则提出“人欲”也是“天理”,人活一世,有物质需求,有精神需求,灭绝人欲,人还活着干嘛?“天理”和“人欲”不能分开。

他最鄙视的是陆王心学。

王阳明最重视“心”,也强调经世致用,但继承他的后学弟子到了晚明时代已经脱离实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听进去了,然后啥也不干;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之后啥也不干,就知道打嘴炮。

明朝后期很多王学弟子醉心于空洞的义理,不问天下事,所以甲申国难发生的时候他们“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

王夫之认为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问题不可怕,你得去努力解决问题,一帮人就知道坐而论道,空谈误国,极端鄙视他们,他认为“心学”就是异端。

三、培养豪杰,不服要干

王夫之认为,救亡图存需要培养豪杰。

“豪杰”要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堂堂巍巍、壁立万仞”的豪迈之气。

他说:“能兴即谓之豪杰”,豪杰不仅具有“救世之心”,还要思考如何救世。

王夫之认为“能俭、能勤、能慎,可以为豪杰矣”。

所谓俭,就是“节其耳目口体之欲,节己而不节人”;

所谓勤,就是“不使此心昏昧偷安于近小,心专而志致”;

所谓慎,就是“畏其身人于非道,以守死持之而不为祸福利害所乱”。

王夫之期望通过教育造就一批具有新的精神风貌的经世致用人才,承担起“救人道于乱世”的历史重任。

教员就是王夫之希望的“豪杰”。

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讲究衣食住行,但他不要求别人也像他那样;专心致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

王夫之思想,成为近代湖南猛人辈出的思想来源。

湘军将领一半以上是知识分子,编辑《船山遗书》的编辑几乎都加入了湘军,维新派、君主立宪派、无政府主义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革命派都受他的影响,并从他的著作中寻找行动依据。

教员受王夫之影响很深,我举两个例子。

1912年,教员从湖南省立高等中学自动退学之后,实行自学。

1921年,教员和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就是因为王夫之认为老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自悟,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就是启发学生自悟的过程。

关于调查研究,教员有过多次很严肃的论述,大家都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未必知道教员还说过“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个领导者要把调查看作吃饭一样经常、重要,一天不串门,就像一天没有吃饭”。

这是因为王夫之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也不同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他认为是“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一个事情,你不去调查,你不去体验,就无法成为你的知识,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

谭嗣同——舍身成仁

近代湖南,风云激荡,各种思潮相互碰撞。

而谭嗣同的被杀,是一个重大事件。

谭嗣同的同学唐才常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组织了自立军,要为谭嗣同报仇,自立军有员猛将叫黄兴,黄兴的华兴会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华兴会有位黄兴的校友叫宋教仁……

谭嗣同在时务学堂年龄最小的学生叫蔡锷,他发动了“重九起义”,宣布云南脱离清政府独立,声援了武昌,推动了贵州、四川的独立。

谭嗣同是改良派,但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杰形象,极大加快了近代湖南革命的进展,人人争当豪杰,最终湖南人民实现了十大元帅有其三,十大将军有其六的传奇。

所谓“霸蛮”就是不打嘴炮,当行动派,就是不管吃多少苦,不管流多少泪,甚至也不管流多少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杰精神。

湖南人民能知道湖南的古代史,首先要感谢的是邓显鹤,他是文献学家,一生出版1000多卷古籍,从《楚宝》到《船山遗书》,串联起了湖南的古代史和近代史,特别是《船山遗书》的出版,造就了近代众多英雄豪杰。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