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AT教学到自学编程:翻译专业学生的瓶颈与潜力—基于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小福
去年修刚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前段时间我在一个论坛上被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翻硕学生的出路在哪里’”。记得今年三月末,北语高翻学院的韩林涛老师在微博上发起了bicovid新冠肺炎疫情双语数据共享项目,我当时也响应了韩老师的号召加入其中。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平台仅仅是一个空壳,只有语料发布功能,到了后期增加了QA、语料分析等在内的多项功能,一部分精于此道的志愿者通过该项目成功实现了从译员到翻译技术工程师的转变。
我最初学习CAT是在2017年,当时就被术语管理等功能给惊讶到了,“居然还存在如此便捷的软件”。读研以后,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我在参与翻译实践之余认识了一些IT方向的朋友,加之当时看到了了一篇利用spss以及MySQL数据库分析中日同形词的博士论文,顿时惊为天人,于是开始自学编程。如今2年过去了,我也即将毕业,不敢说自己有什么造诣,但至少这些都对我的笔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去年决定跨方向学习国际政治以后,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许多经济数据,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类软件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我当时看的书中,例如《战后日本政治思潮与中日关系》这本书中出现了大量利用数据的量化分析,对于纯文科学生而言可能会觉得头疼,但是如果初步涉猎过相关知识,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就会变得游刃有余。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社科类学生,必须了解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基于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这是行为科学“观念建构利益,利益驱动行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然就可能出现“我们的XX部门中充满了只会翻译的机器,而我却无可奈何”的情况。
前段时间经朋友介绍我参加了一个翻译教学工作,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属于比较擅长吸纳新事物而非教学的一类人,因此每次上课都会有时间富余,我只能硬着头皮问对方“要不我教你一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吧”,这个学生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也是文科出身,但是当见识了机辅翻译带来的便捷之后,他很快就产生了兴趣,我向他推荐了韩林涛老师的课程,现在他已自学到了网站本地化翻译部分(下图是我计划教授的内容),看来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笑)。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将过去,我经常会问自己究竟在这两年间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通过自学编程以后带来的理工科思维可能就是对我最大的改变,希望自己也能在“翻硕毕业”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标签。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