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发出之后,我就去和校友聚会喝酒了。虽然都在上海生活,但大家平时都忙,上海又太大,聚一次不容易,师兄弟们也是挺长时间没见了。

见了面聊聊过去一年生意如何,分享下最近的人生感悟,探讨下来年经济形势,想一下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这种开诚布公的分享,是线上交流不能替代的,面对面的交流,能感觉到对方饱满的情绪,还能问出很多细节。我自己也有被朋友们的思路启发到,大家也纷纷表示以后要经常找机会交流。

创新性的焦虑

这种分享的形式,和我读书时候的组会颇为相似。大家按照一个顺序轮流汇报一下最近的研究数据,然后讲一下接下来要做什么,导师和同学们进行点评和讨论。但是读书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畏惧这个工作汇报,每次汇报之前都承受着不少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没有什么data又没有什么idea的时候。同宿舍一个小伙伴,导师平时碰到他,口头禅就是口音浓重地问:“最近有什么idea吗?”,弄得他很是痛苦。同样痛苦的还有每年一度的国自然标书,写出来的标书最经常收到的评语就是“缺乏创新性”。

这种对首创性的追求,在我毕业的头几年,在非科研领域也经常影响着我。比如在起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我经常有些自以为不错的灵光乍现,洋洋得意地佩服自己真是聪明,把这个idea当做宝贝一样去和别人交流,就会被告诉这些都是是别人早就做过的,心情就从高峰直线跌落,开始怀疑起自己其实没有多么聪明。因为找到一个完全原创的想法当然是非常的难,也就造成了我想法很多,执行力却跟不上的毛病。

这种压力之下,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有喜欢闭门造车的倾向,总想默默地憋一个大招。也有点惧怕从别人那里听到特别有创意的想法,不仅遗憾又少了一个创新的可能性,还自责为啥我自己没有想到。

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声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

—阿莱克斯·彭特兰

把我从这种怪圈里面解救出来的,是彭特兰这段话。彭特兰指出,在非正式的时间见面并一起讨论时,新想法才会开始涌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才能开始传播。这让我摈弃了闭门造车的倾向,重新拥有了开放性。

彭特兰把这种拥有开放性的人称为探索家。最善于保持创造力和洞察力的人是探索家。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寻找新的人和不同的想法,却并不一定绞尽脑汁去发掘“最好”的人或“最好”的想法——他们要寻找的是具有与众不同观念和与众不同想法的人。

除了不懈地寻找新想法之外,这些探索家还做着另一件有趣的事:他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而且他们习惯于向遇到的每一个人征求对于他们新近发现想法的意见,从而精选出更好的想法。

创造力的机制

这种探索者拥有的创造力,也符合最近对创造力产生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2018年以来才刚刚形成了一个创造力模型,非常有解释力。

这个模型认为创造力是大脑中三个神经网络的互动。第一个网络叫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也叫「注意力网络」。它的作用是决定你的注意力在哪,你当前着重思考的是什么。第二个网络叫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的作用是想象。第三个网络叫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它的作用是时刻监视各种想法和各种信息,评估它们的重要性。

默认模式网络和注意力网络是对立运行的,一个活跃,另一个就关闭。集中跟发散是反义词,全神贯注思考就肯定不是胡思乱想,那创造力是怎么来的呢?创造力要求这两个网络快速地来回切换。

突显网络是切换注意力网络和默认模式网络的开关。默认模式网络蹦出一个想法,如果突显网络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开启注意力网络去考虑这个想法。注意力网络注意到一组信息,如果突显网络认为都是老生常谈没意思,就会开启默认模式网络,自由想点别的。

积极地对外探索,就是扩大你的视野。视野扩大了,你的默认模式网络能考察的东西才多,才能自动给你带来一些遥远的想法,建立一个遥远的连接,才有创造性。如果你的视野很小,就盯着眼前这一小块看,那就谈不上创造力了。

小结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表述自己的想法,是种一对多交流的方式,可以接受大量的反馈信息,这种方式胜在高效。但也有缺点,就是不能深入,一些东西只能一对一或者小范围的交流才能聊得深,2022年,我准备多组织些此类的线下聚会。

鉴于现在的网络环境,加我的个人微信号,防止失联,我也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不方便公开发表在平台的日常感想。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