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很多,我们一起分享有出处,并且是公认经典的作品。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入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浪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阔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看出他“波浪奇古形翩翩”的兰竹精神。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李白五言诗轴》《行书李白诗轴》《行书东坡尺牍中堂》《行书录东坡书札轴》《自书诗四首中堂》《行书金农诗横幅》《东坡烟江叠嶂诗卷》《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戒子铭》《行书轴》《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楷书立轴》《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行书轴》《行书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轴》《行书七绝三首》《行书诗轴》《行书赠诗轴》《行书诗轴》《行书轴》《隶书轴》《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行书赠西翁轴》《歌谣轴》《行书诗轴》《行书祝允明诗轴》《行书诗轴》《行书诗轴》《行书诗轴》《为南岗作行书轴》《行书诗轴》《行书曹操诗轴》《行书论书诗轴》《行书满江红轴》《行书中堂李白长干行一首》《行书轴》《行书梁武帝论书中堂》《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轴》《行书扬州杂记卷》《书信手札》等。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李白五言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李白五言诗轴》纸本行书 183.5×94.3cm 1763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款署:乾隆癸未。板桥老人郑燮。钤印:燮何力之有焉(白文)、丙辰进士(朱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李白诗轴》赏析

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

郑燮 《行书李白诗轴》纸本行书 174×90cm 济南市博物馆藏。释文: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相逢,青天骑白龙。款署:翁同学老长兄,板桥弟郑燮。钤印:郑燮(白文)、克柔(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东坡尺牍中堂》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 《行书东坡尺牍中堂》纸本行书 176.4×110cm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晁君寄骚,细看甚奇,信其家多异材耶?然有少意,欲鲁直以己意微箴之。凡人文字,务使平和,至足余,溢为怪奇,盖出于不得已也。晁文奇怪似差早,然不可直云耳。非谓其讳也,恐伤其迈往之气,当为朋友讲磨之语乃宜。款署:书似南冈年老先生雅鉴,板桥郑燮书。钤印:郑燮信印、丙辰进士。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录东坡书札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录东坡书札轴》纸本行书 171.8×56.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若圣恩许假南归,得容段一仆与子众丈、杨宗文之流往来瑞草桥,夜还何邨,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此乐竟何极也。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无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一见之,以洗我胸中尘垢邪。今真见之,余复何言?老年学兄。乾隆乙亥清秋,板桥郑燮书。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自书诗四首中堂》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清,郑燮《自书诗四首中堂》,纵136.5厘米,横7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1741年

此幅作品是板桥为其四叔父录写的自作诗,创作时间是乾隆六年(1741),郑燮时年49岁。书法自然清新,是板桥中年小字行书的佳作。释文:虎瞰山高覆彩云,凤皇池小曲流纹。才充上苑千林秀,气压西江九派分。舟下牂牁飘远旆,车临铜鼓拂南熏。武侯千载征蛮后,直待先生展大文。公江西新喻人,由解元翰林视学贵州。归朝重列九卿班,检点彤仪肃佩环。虎旅千人排象阙,鹓行九品拜龙颜。再持文柄心逾下,屡沐殊恩气转闲。惭愧无才经拂拭,也随桃李谒高山。星轺渺渺下南邦,万卷图书束晓装。六代烟花迎节钺,一江波浪涌文章。云边保障开钟阜,天下军储仰建康。赤旱于今忧不细,披图何以绘流亡。淮南大郡古扬州,小县人居薄海陬。架上缥缃皆旧册,枕中方略问新猷。鄱湖浪阔输洋子,匡阜云来润石头。手把干将从未试,几回磨淬大江流。公由鸿舻卿会试同考出为江南藩宪。上老师晏一斋夫子四首,书呈四叔父大人教诲。乾隆六年新秋侄燮拜手。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金农诗横幅》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行书金农诗横幅》纸本,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鬼门关话旧,望乡台赏月,血湖池观莲,奈何桥待渡,剥衣庭纳凉,滑油山踏青,恶狗村访友,孟婆荘小饮。夜薹八景,金司农拟,板桥郑燮书。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东坡烟江叠嶂诗卷》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书法《东坡烟江叠嶂诗卷》纸本,纵23.5厘米,横82厘米,常州博物馆藏。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难得糊涂》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吃亏是福》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板桥书法《吃亏是福》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戒子铭》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郑板桥小楷册《戒子铭》郑燮楷书尔学立身册,书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郑板桥时年30岁。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板桥《行书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 《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绝塞雁行天,东吴鸭嘴船,走词场三十余年。少不如人今老矣,双白鬓,有谁怜?官舍冷无烟,江南薄有田,买青山不用青钱。茅屋数间犹好在,秋水外,夕阳边。——唐多令为体老长兄正。板桥郑燮。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楷书立轴》赏析

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

郑燮《楷书立轴》 79X48cm 1722年 广州美术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纸本 104.9×19.5cm 1740年 扬州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轴》赏析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轴》 1740年 纸本 纵110.7厘米,横58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轴》赏析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轴》纸本行书 185.8×85.5cm 1742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郡人重得黄丞相,稚子争迎郭细侯。诏下初辞温室树,梦中先到景阳楼。自怜会识平津阁,遥望旌旗汝水头。款署:壬戌首夏呈龙眠主人钧鉴。郑燮谨书。钤印:郑燮(白文)、克柔(白文)、

作品书唐代刘禹锡诗《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参见《全唐诗》卷三五九)。据年款“壬戌”可知,作品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初夏。这年春天,50岁的郑板桥来到山东范县,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潦倒山东七品官”的宦海生涯。

此作品挺健流美,是郑燮所创“六分半书”的代表作。关于“六分半书”的特点,板桥曾自言:“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清代学者像传》称他:“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墨林今话》评:“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 故板桥书法结字疏密相间,笔法刚柔方圆兼取,章法正斜相揖,错落有致,如“乱石铺街”。这些特点在这件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七绝三首》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七绝三首》 1750年 纸本 纵78.2厘米,横27.6厘米。扬州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诗轴》 1752年 纸本 纵164厘米,横94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赠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赠诗轴》纸本行书 46×35cm 1753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扬州北城道士吴雨田,年十八极聪明,爱读儒书,神腴骨润,非凡品也。其道友张粹卤年十七,神清骨朗,有姑射之风。二者人居相近,气相亲,学相砺。予每过吴而张必在,及过张而吴已先往。如是者不一年,因作二云诗以赠之,所以乐其初而勉其后。江上飘飘二碧云,桂丛兰蕊度芳芬,世间多少闲烟雾,漫向春风乱我群。款署:乾隆癸酉,板桥居士郑燮草,其一与吴雨田师。钤印:潍夷长(白文)、郑燮印(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诗轴》 1755年 纸本 纵162厘米,横84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轴》赏析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轴》 1756年 122.3X46.4cm 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隶书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隶书轴》 1756年 84.9X49.4cm 纸本 武汉市文物商店藏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赏析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怀素自叙帖语轴》纸本 178.0×89.4cm 1764年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赠西翁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赠西翁轴》纸本行书 70.8×43.1cm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若是老天容我懒,暮年来共白鸥闲。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款署:西翁年长兄,板桥郑燮。钤印:郑燮之印(白文)、二十年前旧板桥(白文)、北泉草堂(朱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歌谣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歌谣轴》 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诗轴》 113.7X46.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祝允明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祝允明诗轴》纸本行书 86.1×4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逃暑应能暂闭关,未消多把古贤攀。 并抛杯酌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 浮生只说潜处易,隐比求名事更艰。款署:书为厉堂年世寅长兄。板桥弟郑燮。钤印:扬州兴化人(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诗轴》纸本 116X58cm 首都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诗轴》 184X102cm 纸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诗轴》 185X107cm 纸本 广州美术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为南岗作行书轴》赏析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为南岗作行书轴》 176.4X110cm 纸本 辽宁省美术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诗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诗轴》 77X52cm 纸本 广东省美术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曹操诗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曹操诗轴》 152X68cm 扬州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论书诗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燮《行书论书诗轴》 182X105cm 扬州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满江红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

郑板桥《行书满江红轴》 109.7X4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中堂李白长干行一首》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中堂李白长干行一首》 纸本行书 93.2×47.7cm 四川博物院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轴》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轴》 105 x 50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存)。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梁武帝论书中堂》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 《行书梁武帝论书中堂》纸本行书 190.8×1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锺繇书。如云鹤游天。羣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耶。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曹孟德书。如荆华委钿。徧地玲(王灵)珑。金玉分辉。羣峰苍翠。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款署:板桥郑燮书。钤印:橄榄轩、郑燮、丙辰进士。笔者认为这是板桥早期作品。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轴》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 《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轴》纸本行书 266×9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款署:板桥郑燮。钤印:潍夷长、郑燮、饮露餐英顑颔何伤。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行书扬州杂记卷》赏析

竹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_题兰花古诗郑燮

郑燮《行书扬州杂记卷》 1747年 纸本 纵18.1厘米,横15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书信手札》赏析

题兰花古诗郑燮_郑燮的诗_竹古诗郑燮

郑板桥《书信手札》这幅字是郑板桥最好的字,你喜欢吗?

释文:昨有人出墨数寸,仆望见之,知其为廷珪也。凡物莫不然,不知者如鸟之雌雄,其知者如乌、鹄也。昔人以海黛为纸,而今无有,今人以茧为纸,亦古所无有也。

在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后,随着中国社会陷入战乱频仍的近现代,书法也曾经一度受到过强烈的冲击,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现在,她又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不仅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热潮,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该更加热爱她,更加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辉煌的发展。

郑燮的诗_题兰花古诗郑燮_竹古诗郑燮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