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枉春秋孔子指人之品德正直与邪曲。《论语·为政》记鲁哀公问如何使百姓服从。孔子答之“举直错诸枉”。《论语·颜渊》记弟子樊迟问知,孔子答之“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邢昺《论语正义》解“错”为废置,朱熹《论语集注》释为舍置。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举直错诸枉”为“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人之上”。《论语》中多次提到“直”与“枉”。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质直而好义”(《子路》),“直哉史鱼”(《卫灵公》),“枉道事人”(《微子》)等。孔子赞成品德公平正直之人,指斥邪曲之人,“恶乎佞者”(《先进》)。
狂狷春秋孔子用语。“狂”指志气激昂。“狷”指谨厚拘守。《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认为两者各堕于一偏,不合乎中庸之道。南宋朱熹对此有所发挥。“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论语集注》)“狂狷”者经过教育可成为“中道”的人。朱熹称赞“狂狷”是耿直忠贞之士,“狂狷是个有骨肋的人”,“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直是有节操”(《朱子语类》卷四十三)。
为己为人春秋孔子区别两种人的修养目的。《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引西汉孔安国注解说:“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程颐《论语解》:“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己为人,意为古之学者(或君子)修养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学问道德充实完备,现今之学者(小人)只不过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看而已。
正己儒家主张的品德修养,即以仁德端正自身。孔子提出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朱熹解“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大人“无意无必,惟其所在而物无不化,惟圣者能之”(《论语集注》)。意为要使天下人和物事同归于正道,在于修身正己上做出榜样。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