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岁月不居。在东师校友的心中,母校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青春的过往。“秩年往事”专栏,邀请校友们分享自己的东师故事。深情的文字随笔尖流淌,情感的共鸣在心间回荡,让我们来共同感受校友们的东师情怀。
我有幸接触的四位老先生
文/孟安华1998级生科院校友
在1998年8月29日,独自跨越三千多公里的我到了东北师范大学,我的辅导员老师王永胜教授和我握手,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地和别人握手,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可算是到(学校)了”。没曾想,和东北师范大学的缘从这一开始,将是一辈子。四年求学期间,老师们兢兢业业,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工作,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从一个高中生成为一名高中教师。有四位老先生,虽然接触不算多,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听科研讲座
——郝水院士
记得当年的电话还需要到宿舍楼下门卫室去接打。1998年的秋天,我在三舍C区楼下兴冲冲地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通话,我说:“我去听院士上课了!”我的同学说,你们还有院士呢,我现在连教授都没有见过呢。事情的起因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楼下放了一个讲座通知,大意是郝水院士作报告,欢迎大家去听。我们寝室看见了这个通知,都想一睹院士风采,于是五六人相约到了会场,发现有五六个比我们大一些的学生(老师?)已经在了,原来我们是按照规定时间参加的,并不知道于情于理应该稍微早一点到现场。坐下来才发现,是一个小小的屋子,屋子里有一个移动式的木架子,贴了一沓大白纸做板书用。记得郝水院士满头银发,笑着欢迎我们参加。这次的报告讲的是细胞骨架,郝水院士为了照顾我们,用英文讲的地方都用汉语给我们再讲一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细胞骨架这个词,现场我很没礼貌的睡了一小觉(是的,大一的我的作息极其规律,中午必须午睡,晚上9点半必须睡觉,不论寝室的同学在做什么)。这成了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教授、接触院士的机会,过去二十多年了,还记得郝水院士和蔼的笑容、英语讲细胞骨架最新研究进展的样子。这是我的一次“科研熏陶”吧。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一次他给博士生、硕士生的研讨课吧。
第一次参加生物学科研实践
——苗以农教授
如果说生命科学学院哪位教授最像印象中的老科学家、生物学家,我想,应该是苗以农教授。我们1998级入校的时候,苗老师估计已经71、72岁,早已退休了,但是他的大豆试验田里的大豆还在茁壮成长。偶尔路过的时候,会看见一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在试验田里走走、看看。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苗以农教授。我首先想到的名字里的追求,以农为民之根本,再加上姓苗,太绝了!真是为生物学而起的名啊。他的试验田里大豆品种多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顶端结豆荚的一个品种,之后我从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这样的品种(常见大豆都是腋生结豆荚,这种顶端结豆荚的品种,顶端呈仙人掌一样的片状,上面有十来个豆荚)。今天(2022年8月30日)我跟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给学生讲了这个“常理之外”的大豆品种。
见过苗老师在田里次数多了,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师兄、师姐在帮着忙活,好像还有我们九八级的同学两三人,有一次,我就去问需要干活吗,于是也帮忙学着做,后来才发现,干一次活,苗老师会自掏腰包给同学大概十块钱吧。于是,陆陆续续,在他这里挣了百十块吧。有一次帮忙除草,很快干完了,苗老师给我们买了盒饭,还一人一瓶啤酒,他笑眯眯地看我们喝啤酒。遗憾的是,有一次种大豆,居然很多苗没有出。什么原因呢?我想,应该是我的错误!在用棍子插洞的时候插太深了!导致大豆没有出苗。苗老师后来似乎根本就没提我的错误。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苗老师的大豆被偷了!我们年级同学很气愤,终于抓住了两个小毛贼,打算送派出所,偷老教授的珍贵实验材料,这还了得!苗老师来了,笑呵呵地说,算了算了,都是小孩子,然后对俩小孩子说,以后啊,别来摘毛豆啦!现在偶尔路过文昌路,透过栅栏看那些栽种的实验材料,我很想找一找有没有绿油油的大豆。
给我们讲拉丁文的老师
——赵毓棠教授
在大一的植物课快结束的时候,植物学老师、辅导员肖洪兴教授给我们请来了精气神十足的赵毓棠先生给我们系统讲拉丁文。赵老师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尤其是对鸢尾属的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赵老师给我们娓娓道来拉丁文的前世今生,一遍遍演示舌头怎么打卷(弹舌)。赵老师的拉丁文功底深厚,现在想起来,这是肖老师对我们的偏爱,这是我们1998级学子的偏得吧。在我工作后,还有一次蹭课,大概在2007年吧,孙明洲老师告诉我说赵老师要带一些学生在师大校园内辨认植物,我有幸尾随学习,还向赵老师请教各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能否作为分类的依据,赵老师不因为问题低级而不答,跟我科普了一番。现在,每次看见鸢尾花,我就想起来老先生一丝不苟、耐心讲解的样子。
只见过一面的前辈的前辈
——赵锡鑫教授
忘记了在哪一年,反正应该是老的生物系大楼没有扒掉之前,在教学楼内,碰到一位老先生,匆匆一面,接触都谈不上。一位师兄告诉我,这是我国生物学教学法的奠基人赵锡鑫。只觉得老先生表情严肃而慈祥。没想到,到东北师大附中工作后,因为一些工作原因,了解到1950年-1953年赵老师曾在东北师大附中工作(可惜我在东北师大附中档案馆仅找到一个赵老师的签字,没找到他的照片),后来去充实东北师大教学法力量。同去的9人,多数都成为了相关学科教学法的领军人物,赵老师是其中翘楚。在上海的一次培训中,一位老师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是赵锡鑫先生的名言。后来,我阅读了赵老师的十余篇论文、买了他的部分著作,发现高屋建瓴、行文生动,其中的思想到现在也不过时。再后来,发现赵老师是民盟盟员,我在参加撰写《东北师大盟史》的时候主动提出写赵老师的小传记,算是弥补没有机会向先生请教的遗憾吧。我的辅导员王永胜教授是他的关门弟子,我想,我勉强算他的徒孙了吧?
向四位先生致敬!
孟安华,1998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nenuxyh-
创业/副业必备:
本站已持续更新1W+创业副业顶尖课程,涵盖多个领域。
点击查看详情
评论(0)